明社忽已屋,犹存天盖楼。
愤时当易代,而我复蒙忧。
登眺会多暇,壮怀行自休。
楹书未忍弃,留为后人谋。
【注释】
明社:指灭亡的商朝。屋:倒塌。犹存:依然存在。易:更替。蒙:蒙受。
天盖楼:天上的楼阁,比喻高耸入云的宫殿,此处泛指朝廷。愤:悲愤。
登眺会多暇:登高而眺望,闲暇时可游赏。壮怀行自休:胸怀豪壮,行动自然轻松。
楹:堂前的柱子。楹书:楹柱上的题名。
【赏析】
《小楼二首》,组诗共二首。此为第二首。诗人于明亡之后,仍不忘国仇家恨,在南京小楼中,凭栏远眺,抚今追昔,抒发其忧国之情。
前两句写小楼之位置与现状。“明社忽已屋,犹存天盖楼。”明社,指商朝灭亡。诗人用“忽”字,表示时间之短促,暗示了明朝的覆灭来得突然、迅速,令人措手不及;“忽已屋”是说,这座小楼虽然已经破败不堪,但却依然存在,它像一座高大的楼阁,依然耸立在人们的眼前。这一句中,“犹存”二字,既写出了小楼虽破而依然存在的客观事实,又表现出诗人对此小楼的无限眷恋之情,也暗示出诗人对故国的深情怀念。
后两句写诗人在小楼中的所见所感。“愤时当易代,而我复蒙忧。”诗人面对国家危难之时,心中充满了悲愤。他感叹自己生不逢时,处在一个动乱的时代,同时又深感国家的前途渺茫,人民的生活困苦,自己又再次蒙受了忧患之苦。这两句话,既是诗人个人情感的真实流露,也是当时整个时代的共同心声。诗人的这种感受,既有个人的身世之悲,又有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
第三句“登眺会多暇,壮怀行自休”,则是诗人在登高远望之时,抒发了自己胸怀壮志,但行动却自然轻松的豪情。诗人通过登高望远的壮阔景观,抒发了内心的豪情壮志。然而,这种壮志豪情并非出于一时的冲动,而是源于对国家的深切关注和担忧。因此,虽然诗人身处乱世之中,但他仍然保持着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相信自己能够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两句“楹书未忍弃,留为后人谋”则是诗人对小楼中楹柱上的题名的深刻感慨。楹柱上的题名,不仅是记录了历史的变迁,更是承载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这些题名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巨变,也见证了诗人对于国家未来的期许和憧憬。诗人希望后人能够继续发扬光大这些精神财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整首诗语言质朴而深沉,情感真挚而热烈。诗人通过对小楼的描述和抒发自己情感的过程,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是明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