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忍十年事,仓皇五国行。
不曾辞玉碎,所惜抵毛轻。
曦景何攀及,葵心枉自倾。
未能求死所,宁遂尽生平。

【注释】

隐忍十年事,仓皇五国行。–隐忍(忍受)了十年的委屈,仓皇(匆忙)地奔波于五个国家。

不曾辞玉碎,所惜抵毛轻。–没有辞别过被打碎的白玉,但珍惜的是那微薄的毛发。

曦景何攀及,葵心枉自倾。–太阳的光芒又怎能攀到天边,葵花的心(比喻志向、抱负)白白地倾斜。

未能求死所,宁遂尽生平。–不能求得归宿之地(指死),宁可让生命终结于此地。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晚年的诗作,是他“穷困潦倒”时所作。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杜甫却依然颠沛流离,生活困苦,心情郁闷,于是写下此诗。

首联:“隐忍十年事,仓皇五国行。”

杜甫在长安时曾一度卷入权臣和藩镇的争斗之中,被迫离开长安,辗转到了洛阳、齐州、兖州等地。这十年间他饱尝了人世的艰辛,饱尝了政治上的失意。所以当他终于摆脱困境重回故乡时,心情是十分复杂和矛盾的。

颔联:“不曾辞玉碎,所惜抵毛轻。”

这里诗人以白玉石和羽毛作喻。“玉碎”是美好事物的毁灭,“毫轻”则是微不足道的东西。作者用这两个比喻,表明自己虽然遭受了极大的打击(如“玉碎”)、失去了许多宝贵的东西(如“毫轻”),但是并没有因此绝望,仍然怀着希望。

颈联:“曦景何攀及,葵心枉自倾。”

这是写对日出情景的感受。诗人看到旭日初升,光芒四射,不禁想起自己的理想与抱负,而这一切却如同葵花的向日之心那样徒劳无功。

尾联:“未能求死所,宁遂尽平生。”

这里诗人抒发了自己一生的追求和理想:我还没有找到理想的归宿(死所),怎么能就此结束我的生命呢?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热爱和执着的追求,以及他对理想和事业的坚定信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