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闻破山寺,今践古丛林。
野鸟唤行客,路旁秋草深。
回溪抱人影,落日系乡心。
送我碧山下,寒泉空好音。
兴福寺次常少府韵
昔闻破山寺,今践古丛林。
野鸟唤行客,路旁秋草深。
回溪抱人影,落日系乡心。
送我碧山下,寒泉空好音。
注释:
- 昔闻破山寺:过去听说有破山寺这个地方。破山寺是位于江西九江修水县的一座寺庙,因“一山门而五寺”而得名。这里指的是诗人曾经听说过这个地方。
- 今践古丛林:现在我来到了古代的丛林中。这里指诗人现在身处的地方是一座古刹。
- 野鸟唤行客:野外的鸟儿在呼唤过路的行人。
- 路旁秋草深:路旁的秋草已经很深了。
- 回溪抱人影:回溪边的人影倒映在水中。
- 落日系乡心:夕阳映照下,诗人的心被牢牢地系在那里。
- 送我碧山下:把我送到了青翠的山下。这里的“碧山”可能是指庐山。
- 寒泉空好音:清澈的泉水却无法带来欢乐。这里的“寒泉”可能是指山间的清泉。
赏析:
这首诗以诗人游历破山寺的经历为线索,描绘出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诗中的景物和情感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韵味。
首句“昔闻破山寺,今践古丛林”,直接点明了自己的目的地——破山寺。破山寺位于江西九江修水县的一座寺庙,因“一山门而五寺”而得名。这里的“破山”既指寺庙的名称,又暗含着诗人对自己即将踏入这片古老丛林的期待与兴奋。这种期待与兴奋之情,通过“昔闻”一词得到了表达,仿佛诗人在多年前就听闻过破山寺的美誉,而今终于有机会亲身体验。
第二句“野鸟唤行客,路旁秋草深”,进一步描绘了诗人所处的环境。野鸟的鸣叫似乎在呼唤过往的行人,而路旁的秋草已经长得很深了,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变迁。这些自然景象与诗人的情感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画面。
第三、四句“回溪抱人影,落日系乡心”,则将镜头转向了诗人与环境的互动。回溪边的人影倒映在水中,仿佛是在捕捉那一瞬间的美好;而夕阳映照下,诗人的心被牢牢地系在那里,无法移开。这些描写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更揭示了他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与不舍。
最后两句“送我碧山下,寒泉空好音”,则是对全诗的总结与升华。送我到了青翠的山下,而清澈的泉水却只能带来空寂的声音。这里的“寒泉”既指山间的清泉,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助。然而,正是在这寂静无声的环境中,诗人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与平和。这种心境的转变,使得他能够更好地欣赏自然之美,领悟人生之真谛。
整首诗通过对破山寺及其周边环境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以及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与不舍。同时,诗中的自然意象也蕴含着诗人内心的情感与感悟,使得整首诗既有画面感又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