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径入村落,苍茫欲暝天。
夕阳下衰草,穷巷起炊烟。
访旧无完舍,寻芳过野田。
黄农馀太息,三复采薇篇。
曹庄晚眺二首
探索田园暮色之美
- 第一首诗解读与译文
- 诗句及注释
- 译文
- 第二首诗解读与译文
- 诗句及注释
- 译文
- 诗歌鉴赏与分析
- 自然景观描绘特点
- 情感表达与意象构建
- 作者背景与创作风格
- 个人经历与思想影响
- 文学成就与历史地位
- 诗歌对后世影响
- 文化传承与教育意义
- 现代读者反响与评价
- 结语
- 诗歌美学价值再审视
- 持续研究与传承重要性
一径入村落,苍茫欲暝天。
夕阳下衰草,穷巷起炊烟。
访旧无完舍,寻芳过野田。
黄农馀太息,三复采薇篇。
曹庄晚眺二首
探索田园暮色之美
【注释】 北郭:指长安城北面的郭门。郭,城楼周围筑有矮墙的地方。晚眺:傍晚观赏景色。呈:奉献、献上。丁叔衡师立钧:丁叔衡,唐代诗人,曾师从于李白;立钧,字子钧,也号白云先生,唐代诗人。二首:本篇为第二首,第一首见《全唐诗》,题作《宿北郭》。 残竹:犹残存的竹子。层阴:层层叠叠的树木阴影,形容树荫茂密。荡:覆盖。远林:远山。云山:指山间的云雾和山上的树木。前代色:指前朝遗留下来的颜色。霜树
【注释】 久聚不相顾:很久没有见面,彼此都不去看对方。 濒行:将要离开。 如何:怎样。 今夜月:指中秋月。 还照出山云:月亮照着山间的云雾。 抗手三千界:举起手来仿佛可以接触到三千大千世界(即宇宙、万物)。 豪情十万军:豪迈的情怀像十万大军一样。 素抱:朴素无华的感情。 咫尺感离群:感到自己与同伴的距离很近。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临别之际赠给朋友储影壶的
解析: 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在傍晚时分的远眺,描绘了一幅荒凉、寂静的画面。 诗句逐句释义及赏析: 1. 下杵暮江孤:“下杵”指放下农具,这里可能指日落时分。“暮江孤”形容江水的孤单和寂静,给人一种深深的孤独感。 2. 苍茫混海隅:“苍茫”表示广阔无边,“混海隅”则表达了与大海融为一体的感觉,这里的海隅即海边。整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大海深沉而广阔的感受。 3. 荒城清野烧
【解析】 这是一首写景诗,诗人通过登高远眺的壮阔景象来抒发自己对时局的忧虑。 其一:负郭时登眺,江崖欲暮天。 注释:在城郊的时候登上高楼远眺。傍晚时分,江边的小山仿佛要落山入晚。 赏析:首句“负郭时登眺”,交代了登高的原因和环境,点出了时间。“负郭”一词出自《汉书·食货志》,指靠近城郭之地,也就是靠近城市的地方。作者之所以选择这个地点登高,是因为这里是他经常出入之地,也是他经常与朋友聚会的地方
【注释】 交谊:指友情。先世:先辈和父辈。謏(jiǎo)闻:惭愧。遗业:祖先留下的事业。蒿莱:荒芜。筹边:筹划边境事务,这里借指治理国家。出群材:指杰出的人才。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对友人储光羲的赠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心和期望之情。全诗如下: 赠储光羲二首(其二) 论交先世旧,文彩冠台阁。 惭君愧吾辈,遗迹渐榛莽。 投笔警残局,篝灯爇寒灰。 中原未复辟,指望出群才。
重九东城晚眺 落照半城郭,秋风动渺茫。 云平孤树迥,山涌暮天苍。 夕气散群鸟,寒风薄大荒。 独怜篱下菊,晚节有馀芳。 注释: 1. 重九: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古人认为这一天阳气最盛,适合登高远眺。 2. 东城:即洛阳东城,这里指代作者所在地的洛阳。 3. 暮景:傍晚的景象。 4. 夕气:夕阳的余晖,也形容傍晚时分的景色。 5. 孤树迥:孤零零的树木,远远地矗立着。 6. 暮天苍:暮色中的天空
宝应道中 春思满芳洲,横风荡客愁。 日华闯高浪,波藻窜明楼。 诗句无根草,乡情不系舟。 花朝便经过,莫负少年游。 解析与注释: - 宝应道中:宝应是古县名,位于江苏省北部。这里指诗人在经过宝应时的情景。 - 春思满芳洲:春天到来,思绪也如江上之花般盛开,满溢在广阔的洲岛上。 - 横风荡客愁:春风的吹拂让诗人的心情如同被风吹起的波澜一般,心中充满了难以平息的忧愁。 - 日华闯高浪
【注释】: 亦知澹如水:也懂得淡泊如同水。 冲素亮遐心:冲刷清净明亮了遥远的心境。 春共和神写:春风和神采相融合。 秋随静气深:秋天跟随宁静的气韵而深沉。 大山包众植:高山包容着众多的植物。 乔木有遗音:高大树木留有遗音。 挥手一为别,同苔各异岑:挥手一别,同在山中的苔藓却各不相同。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诗人以梅自况,表达了自己淡泊名利,追求自然的人生态度。诗中描绘了梅花、大山
【注释】清和道:指从洛阳到扬州的驿道。迢迢(tiáo tiáo):形容路途遥远。危车:指马车。心旆(sui):旗杆上的飘动旗帜,这里借以指代马。水涡:大水形成的漩涡。病马:指身体瘦弱、生病的马。石路:指山间崎岖不平的小路。宿雨:隔夜的雨水。浮麦陇:指长满麦苗的田埂上。春烟:春天的炊烟。沾柳条:柳树枝头挂满了嫩叶。浑:全。未惯:没有习惯。发轫(ren):启程。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阅读诗作,然后结合题目中给出的注解,理解其意思,再进行概括总结,最后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解答此题要注意把握诗歌的内容、语言特点、思想主旨及意境等,并在此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 【答案】 遣怀 (一) 幽意忽不惬,时衰无奈何。(幽意:深沉的情思;惬:满足。时衰:时运衰颓。无奈:没有办法。)
诗句赏析: 清晨的曙光初现, 乱犬随着更声,草堂沐浴晨光。 月高挂半钩,夜色沉沉;林中霜气弥漫,昏黑一片。 田园之思渐生,岁月匆忙不停;游仙可赋诗篇,何处是那白云之乡。 翻译: 早晨醒来时,窗外传来更夫的声音,仿佛在诉说着夜晚的寂静。我站在露台上,看着远处的草丛和树木,都被朝阳染上了金黄色。月亮挂在天空,只有一半被照亮,整个森林都被笼罩在一片黑暗中。 我想到了我的家乡
日夕 【注】《日夕》是一首七言绝句,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这首诗描绘了晚秋时节的景色以及作者在此时的心情。首二句写景:傍晚,池边烟雾浓密,树影婆娑;采摘芳花的人独醒,不与群芳同醉。三、四句写意:野烟缠绕树梢,寒水摇动星光。五、六句写景:独自站立,没有伙伴,谁听行歌?七、八句写意:寒风袭来更显凄清,鸿雁飞满前汀。 译文: 黄昏时分,天色渐暗,池边的树木笼罩在一层浓雾之中,采花人独自沉醉
【注释】 谁将黑布袋,韬我光明天。 六合澄清变,崇朝阴雨绵。 摇情若为掣,破梦不成圆。 安得捧日手,升中光烂然。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诗人在政治风波面前的无奈心情的七言古诗诗。诗中通过描绘自然现象,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势力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待。 首联“谁将黑布袋,韬我光明天”是说有人用黑布把光明遮住。这里的“黑布袋”暗指政治上的黑暗势力,而“韬我光明天”则表达了作者渴望光明的心情。
【注释】 少小:幼年,童年。托生:出生、诞生。庄西:指作者的家乡曹庄(今属河南)。石桥:指曹庄西边的一座石桥——石家桥。中经:经过。宿:住宿,过夜。荒菰米:干枯了的菰米,即茭白。养豆苗:用豆苗作饲料喂养家禽家畜。袯襫:一种短衣,这里借指平民。渔樵:打鱼砍柴的人。 【赏析】 此诗是诗人早年离家在外时所作,抒发了对家乡和田园的思念之情。 首句“少小托生地”是说诗人幼年时就来到这曹庄(或称下河乡)定居
晨观初日 早晨观赏初升的太阳 大梦较兮觉,蓦然朝景红。 突然醒来,看到朝阳染红了整个天空。 遂成天下旦,推出大荒东。 于是,整个世界都亮了,太阳从东方升起。 草露迎青女,林烟约白虹。 小草上的露珠迎接着清晨的女娲,树林里的烟雾与彩虹相约。 群阴易消歇,光气渐熊熊。 所有的阴暗都将消散,光芒越来越旺盛。 注释: 1. 晨观初日:早晨观赏初升的太阳。 2. 大梦较兮觉,蓦然朝景红。 3. 遂成天下旦
寒食夜二首 兀坐影幢幢,迟眠月在窗。 梅花惮霜信,未肯渡寒江。 阶下馀红叶,墙阴凋绿茳。 更随犬吠远,独自对凝缸。 注释: 兀坐:孤独地坐着。 幢幢:形容树影重叠的样子。 惮(dàn)霜信:畏惧着霜的到来。 茳(jiā):一种草名,即马兰。 赏析: 《寒食夜二首》是一首描写寒食节夜晚的诗歌。诗人通过描绘自己孤独的身影、月光洒满窗户的景象以及周围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自己在寒食节夜晚的孤独与寂寞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