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院清光锁梦痕,冰心端不藉香温。
舟回剡曲疑无路,山入罗浮尚有村。
修到飞琼丹换骨,好凭宋玉赋招魂。
谁怜断角疏灯夜,凝伫昏黄半掩门。

【注释】

  1. 梅花九首次:指诗人在梅花盛开的九次登高赏梅。
  2. 寒光(清光):清冷的月光。
  3. 冰心:比喻坚贞纯洁的心灵。
  4. 剡曲:即剡溪,发源于浙江绍兴诸暨市,流至金华双龙镇入钱塘江,因地临剡溪得名,是浙江省境内最长的一条山间河流,也是浙中地区的主要水路。
  5. 罗浮:山名,又名罗山、浮山,位于今广东省增城县南郊,因山上多古罗浮洞而得名,为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一。
  6. 修到飞琼丹换骨:传说中仙人成仙需要服用一种名为“丹”的药,才能脱胎换骨,获得长生不老之身。
  7. 宋玉赋招魂:据《楚辞·招魂》记载,宋玉曾作《招魂》,以表达对故土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8. 谁怜断角疏灯夜:意指诗人在寒冷的夜晚,孤独地站在门前,没有人来欣赏他的诗歌。
  9. 凝伫昏黄半掩门:形容诗人在昏暗的灯光下,孤独地站立着,静静地等待着。

【译文】
月色洒满庭院,映照出梦中的倩影,我的心境如同冰清玉洁一般,绝不依赖于温暖的香气。
舟船返回时,仿佛走进了剡溪的曲折之中,找不到前行的道路,但山进入罗浮后,依然有村庄存在。
我修炼到了如飞琼一样的境界,能够通过丹药改变生命,得以超脱凡世,得到永恒的生命。
如今只能凭借宋玉的《招魂》来表达我的哀愁,无人能来欣赏我孤独的身影。
在这寒冷的夜晚,只有一盏昏黄的灯亮着,我凝神驻足,半掩着门等待。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九次登高赏梅时所作,描绘了他在月光下的孤独与寂寥。诗中通过对梅花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人以梅花为媒介,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和情感。
首句“满院清光锁梦痕”,描绘了一个寂静清冷的夜晚,月亮洒满了整个院子,仿佛将梦境都锁住了。这里的“清光”一词,既描绘了月光的明亮,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纯净和宁静。而“锁梦痕”则暗示了诗人在此刻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似乎所有的思绪都被这清冷的月光所束缚。
第二句“冰心端不藉香温”,则是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内心的纯洁和坚定。他并不依赖于任何外界的温暖和香气,而是凭借着自己的内心去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这种独立自主的精神在诗人看来是非常可贵的。
第三句“舟回剡曲疑无路,山入罗浮尚有村”,则通过对比的方式,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独特见解。他认为即使是在看似没有出路的地方,只要用心去寻找,也能找到新的发现和机遇。同样的道理,即使身处困境之中,也不应该轻易放弃,而是要勇敢地面对挑战,寻找出路。
第四句“修到飞琼丹换骨,好凭宋玉赋招魂”,则是诗人对于自己修炼过程的一种描述。他觉得自己的心境已经达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就像仙人一样得到了长生不老的丹药。同时他也希望能够像宋玉一样,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哀愁,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他的内心世界。
最后一句“谁怜断角疏灯夜,凝伫昏黄半掩门”,则是诗人对于孤独生活的无奈和感慨。他感叹自己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夜晚里,只有一盏昏黄的灯亮着,无法与人共享这个美好的时刻。他默默地站立着,等待着有人来欣赏他的诗歌。这种孤独和寂寥的感觉,让他倍感凄凉和无助。
整首诗通过诗人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感悟,展示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它不仅是一首美丽的咏物诗,更是一种心灵的抒发和情感的释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