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雉无端出上林,宫庭日暮感萧森。
万方挽粟输朝食,一片残旗偃夕阴。
偷食安知天下计,筹边空负老臣心。
将军惯见和亲事,收束刀环问稿砧。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赏析能力。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思想情感的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手法、表现的诗人的思想情感,考核诗歌的语言及技巧,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一般用简明的数量化或评分式表示,最后是考核评价的能力,概括诗歌的情感或主旨的能力。
“野雉无端出上林,宫庭日暮感萧森”:这两句写秋猎。“野雉”,指山鸡。古代传说,周幽王为博姬一笑,把山鸡放入宫中观赏,但被褒姒所杀。后来有人将此典引申为宫禁深严,不得随意出宫。此处指唐玄宗在长安宫禁内打猎。“无端”,没有理由,无缘无故。这两句是作者的自况。意思是说,没有缘由就被迫来到京城长安。“宫庭”,指皇宫禁苑。“萧森”,形容草木凋零冷落的景象。这两句写秋天到了长安,看到满眼萧瑟的景色而感叹。
“万方挽粟输朝食,一片残旗偃夕阴”:这两句写军国大事。“万方”指全国各地,“挽粟”,指运送粮食到朝廷去。杜甫生活在唐代安史之乱期间,目睹了唐朝军队的败退,因而对国家前途十分忧虑,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之志,又因自己出身寒微,长期漂泊,所以常忧国伤时。这两句是写唐王朝的财政困难,国库空虚,民不聊生,连军队都拿不出足够的给养,可见当时国家政治腐败,社会动乱,危机四伏。
“偷食安知天下计,筹边空负老臣心”:这两句抒发自己的感慨。“偷食”比喻自己的处境。“筹边”指谋划边防事务。杜甫曾提出过“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主张,但在当时的政治形势下,他的主张无法实现,只能发出“筹边”无用、徒然浪费精力的感慨。“筹边”,筹划边防事务。这两句是说自己虽然有为国家出力之心,但因受到排挤而无法施展才能。“老臣”指自己。杜甫在政治上一直受到排挤,他希望唐王朝能够重用人才,改变现状。这两句是说自己虽然有心报效国家,但由于受到排挤而无法发挥自己的才能,心中感到无比痛苦。
“将军惯见和亲事,收束刀环问稿砧”:这是写唐玄宗晚年的昏庸无能。“和亲”指和亲政策。唐玄宗在位后期,由于连年战争,国库空虚,无力维持庞大的开支,于是采取和亲政策来安抚边境少数民族,以减轻人民的负担。然而,唐玄宗晚年却越来越迷恋享乐,不再信任大臣,任人唯亲。“收束”指收起刀枪。“问稿砧”指询问制作弓箭所用的木片和铁锤。这两句是写唐玄宗晚年昏庸无能,只知道寻欢作乐,根本不考虑国家的大事,甚至忘记了自己曾经有过和亲政策这样的失误。
【答案】
秋兴八首
杜甫
(一)
野雉无端出上林,宫庭日暮感萧森。
万方挽粟输朝食,一片残旗偃夕阴。
偷食安知天下计,筹边空负老臣心。
将军惯见和亲事,收束刀环问稿砧。
译文:
野鸡无缘无故地从皇家猎场飞出来,黄昏时分,宫门之外显得冷清萧索。为了解决前线的粮食问题,不得不向百姓征收粮草;一片战旗在傍晚的夕阳下低垂着。
你难道以为我像一只饥鸡那样贪吃吗?其实你哪里懂得国家的大计呢!你枉费了心思,空耗了你一颗忠贞的心!
将军啊,您熟悉和亲的政策,如今又何必收起刀枪问制箭用的木板和锤子呢?
注释:①上林苑:西汉时长安城附近一个著名的皇家园林,汉成帝时扩建为上林苑。②宫庭:皇宫庭院。③无端:无缘无故。④萧森:萧瑟冷落的样子;形容草木凋枯冷落的景象。⑤挽粟:输送粮食给朝廷。⑥一片残旗:指晚霞映照下的残破旗帜。⑦稿砧:制箭的木料。砧,木工刨平木材的案子,用来磨制弓箭。⑧老臣:指杜甫。他虽已年近七十岁,但仍怀着为国效力的愿望,希望能够得到唐玄宗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