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月如钩半未明,楼头忽听玉箫声。
春光满目无游处,一片烽烟绕郡城。
【注】夜坐:诗人在夜晚的静寂中独处时,有感于时局动荡不安,抒发忧国之思而作此诗。
译文:
新月挂在半明不暗的天空中,忽闻楼头传来玉箫声。
春日里满目都是游人如梭的景象,一片战火烟尘笼罩郡城。
赏析:
首句“新月如钩半未明”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神秘的夜色图景。月亮悬挂在空中,形状如同一把弯钩,虽然天色还未完全明亮,但已经足以勾勒出月轮的形状。这里的“新月”指的是初升的新月,通常在新月初现之时,天空中的云彩会显得更加皎洁、清晰。然而,这“新月如钩”四字,却巧妙地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使得月亮似乎被描绘成了一只巨大的钩子,这种形象的描绘,既增加了诗句的画面感,又让人联想到了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月牙形,为整首诗营造出了一种宁静而又神秘的气氛。
第二句“楼头忽听玉箫声”则是诗人听到的美妙声音。楼头,指的是高楼之上,是古人赏月、饮酒、吟诗的常见场所;玉箫声,则是一种优美动听的乐器声音,常出现在古代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之中。这里的“忽”字,表明诗人是在不经意间听到了玉箫的声音,这种意外的发现,使得诗歌充满了惊喜和好奇。
第三句“春光满目无游处”则是诗人对于春光美景的感慨。这里,“春光”指的是春天的景色和氛围,包括万物复苏、百花盛开等自然景观;“游处”则是指人们可以游览的地方,也指人们的心情和状态。这句话表达了诗人看到如此美丽的春光,却没有心情去游览的无奈和遗憾。这种情感的表达,既展现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又透露出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关切。
最后一句“一片烽烟绕郡城”则是诗人对当时战乱局势的直观描述。烽烟,是古代战争中用来报警的一种烟雾信号,当烽火燃起时,意味着战事已经发生或者即将爆发;郡城,则是指某个地区的中心城市或县城。这句话表明,诗人所在的城市周围已经被战火硝烟笼罩,整个城市陷入了战乱之中。这种描绘,不仅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也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和渴望。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对时局的担忧和自己处境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