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人尚鬼习相仍,高会盂兰放佛灯。
释氏金莲三十里,石家银烛百千层。
独醒难挽浮靡俗,空色浑疑清净僧。
最怪庄严成劫夺,肉山还有酒如渑。

【赏析】

此诗作于元统年间(1333-1340),诗人任翰林修撰。当时,元朝统治者崇信佛教,每逢盂兰节都要放焰口施食给饿鬼,并放水灯以超度亡灵。这首诗即是描写这一盛况的。

“楚人尚鬼习相仍”,首句点明地点和风俗。楚国地处长江以南,气候湿热,民间盛行巫风。屈原投江后,楚国人民沿江祭祀,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风俗习惯。“尚鬼”即喜欢、崇尚鬼神之意。“习相仍”,意思是这种风俗已经成了习惯。

“高会盂兰放佛灯”,第二句写放焰口。盂兰,是佛教中传说的鬼门关。相传七月十五日是地府鬼魂的节日。这一天,地府要为这些鬼魂举行盛大的宴会。佛教徒则认为,在这一天放焰口可以超度死者亡灵,所以称为“盂兰盆会”。《盂兰盆经》云:“我等于此夜,普请一切诸众生,于中食大苦,受大苦恼者,皆悉得离苦。”放焰口就是为死者亡灵施食。

“释氏金莲三十里,石家银烛百千层”,第三四句写放焰口时的情景。释氏金莲指佛教僧伽所穿的袈裟,象征佛性;石家银烛指道教宫观所点的仙蜡,象征道性。僧人与道士都穿金色的袈裟或仙服,故称金莲、银烛。“三十里”是夸张之词,形容焰口数量之多。“百千层”也是夸张之辞,形容焰口排列之密。

“独醒难挽浮靡俗,空色浑疑清净僧”,最后二句议论放焰口的意义及影响。“独醒”是说只有诗人清醒地看到了放焰口的虚伪本质。“浮靡”是轻浮、庸俗的意思。“独醒难挽浮靡俗”,意思是说即使是清醒的人也很难挽救世俗的这种风气,因为人们往往只看到放焰口的热闹场面,而忽视了其背后空虚的本质。“空色浑疑清净僧”,意思是说即使那些假装修行、追求清净的和尚们,也难免被这种虚假的现象所迷惑,他们的行为也显得空洞而无意义。

“最怪庄严成劫夺,肉山还有酒如渑”,末二句写放焰口的荒诞不经之处。“最怪庄严成劫夺”,意思是说放焰口时那种严肃庄重的气氛,竟然成了争夺财富的工具。“肉山还有酒如渑”(渑,古国名。)意思是说在这样荒诞的场合中,人们竟然还像平常那样饮酒作乐。“有酒如渑”中的“如”字用得很传神,写出了作者对这一荒唐场面的讽刺和嘲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