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风光正艳阳,众香国里介称觞。
莺歌似奏长生曲,燕贺同登祝寿堂。
灿烂帨应裁锦幛,宁馨儿合洗兰汤。
花神今日方泥醉,徒费人间作颂扬。
【注释】
百花:泛指各种花卉。生日:花开花谢的日子,借指人的生日。介称觞:即介子推为重耳祝酒。莺歌:黄莺的啼声。莺歌似奏:比喻黄莺的啼声宛如一曲长生之曲。燕贺同登:燕子双双飞来,祝贺春景的到来。燕贺同登:比喻春天的到来。祝寿堂:祝寿的地方。宁馨儿:好孩子。宁馨儿合洗兰汤:好孩子要洗去污垢。兰汤:用兰草煮的水,这里代指洗澡。花神:指花神祠里的神灵。泥醉:陶醉。泥:动词,沉浸于;沉醉。徒费人间作颂扬:白费了人们歌颂的功夫。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借百花生日以喻重阳佳节。首二句写百花生日的景象和情趣:“二月风光正艳阳,众香国里介称觞”。这两句是说,二月天气正是暖洋洋的阳光明媚,百花盛开,香气四溢,众芳争妍。“介称觞”,即介子推为晋文公祝酒。晋公子重耳在流亡到齐国时,齐桓公把他当作上宾款待,并设盛宴招待他,请他喝酒。介子推也应邀参加这次宴会。席间,有人向重耳推荐说:“介子推这个人,为人清正廉洁,有志向。”重耳听了很赞赏,就请他做自己的家臣。后来,重耳回国成为国君,就是晋文公,他不忘齐桓公对他的恩情和荐举介子推,于是把介子推召回来做官。《论语·述而》中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主张君子应该追求的是道德方面的荣誉,而不是物质方面的富贵。介子推就是这样一位高风亮节的君子,他为了报恩,自愿割股为食。当晋文公得知这一消息后十分感动,立即下令封赏给他,可是介子推坚决不受。他说:“一个人不能接受别人的恩惠,就像穿在身上的衣和戴在头上的帽子一样,都是别人给的,怎么能独自享用呢?再说,自己这样做,是为了报答别人的恩德,怎么能作为自己的功劳呢?”说罢便逃到山林里去了。晋文公闻讯后亲自去找他,但介子推却不知去向。据说,他背着自己的家室隐居在山林里,最后终于被山神发现,用火烧死了。所以《晋书·忠义传》中记载:“(介子推)遂隐于河上之阳(今山西介休县东北),不言所止,求者弗得。”晋文公派人到河上去找,但始终找不到他的下落。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的高尚品质,就在他的家乡建造了一座祠堂,称为“介庙”(或称“介子祠”),并在每年的九月九日这一天举行祭奠活动。因此,这首诗的第一句就是描写百花生日的情景:“二月风光正艳阳”。诗人在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花朵以人的感情。第二句则是对这种情景的具体描绘。它的意思是说:在这万物复苏、百花竞放的日子里,人们欢聚一堂,互相祝愿,尽情欢乐。“众香国”中的“众”字表明了这里的花卉之多,而“国”则暗示了它们的重要性。第三句则进一步描写了这一节日的气氛。这里使用了“莺歌”、“燕贺”、“祝寿堂”等词语来形容这个节日的热闹场面。莺歌是指鸟儿歌唱的声音,而燕贺则是燕子双飞而来,为这个节日增添了喜庆的气氛。最后一句则是对前面所写的景物加以概括,同时寄寓了诗人的情感。“祝寿堂”象征着长寿和幸福的美好愿望,而“宁馨儿”则是好孩子的意思。诗人用“合洗兰汤”这个典故来表示孩子们要洗净身上的一切污垢,以便迎接美好的未来。全诗通过咏物抒发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之情以及对人生的感慨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