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龙逢,哭比干,羡庄周,拜老聃,未央宫里王孙惨。
南来薏苡徒兴谤,七尺珊瑚只自残。孔明枉作那英雄汉,早知道、茅庐高卧,省多少、六出祁山。
《道情十首》是清代至民国时期广为流传的一首道情曲谱,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深邃的思想。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吊龙逢,哭比干:表达了对历史上忠臣良将不幸遭遇的哀悼。龙逢和比干均为古代忠诚的大臣,他们的结局象征着忠诚往往带来的不幸与悲剧。
羡庄周,拜老聃:反映了对于道家哲学的向往和追求。庄子和老子都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哲学思想强调顺应自然、超脱世俗,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
未央宫里王孙惨:描绘了宫中王子悲惨的命运,暗示了政治斗争中的无情和权谋的残酷。
南来薏苡徒兴谤,七尺珊瑚只自残:表达了诗人对无辜被诬陷的同情以及对自身清白遭受损害的痛心。这里的“薏苡”指的是一种植物,常用来比喻无辜受冤的人,“七尺珊瑚”则暗指自身,表达了诗人在面对不公时的自我安慰与坚持。
孔明枉作那英雄汉:批评了诸葛亮(孔明)在刘备去世后过度沉迷于个人的智谋,忽视了对蜀国的忠诚与扶持。
早知道、茅庐高卧: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通过放弃权力来实现内心平静的愿望。
省多少、六出祁山:意指通过放下争斗和功名,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牺牲和失败。
这组诗句不仅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哀思,也抒发了对于理想生活态度的追求,同时批评了现实中的名利场和英雄行为,最终指向了一种更为简朴、宁静的生活哲学。通过对这些诗句的深入解读,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人生、社会和自然的独到见解及其深刻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