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发投荒又一年,每逢山寺便留连。
远公自爱寻陶令,吏部曾无识大颠。
一片钟声和骨冷,半边月色可人怜。
文章节义浑闲事,何日还题到白莲。
【注释】
①寿北里先生:指元遗山(王寂)字天问,金代太原人。他早年为文,有《乐府诗集》,晚年以文章节义自许,不仕元朝。
②投荒:流落他乡。又一年:又过一年。
③山寺:寺院。留连:留恋。
④远公:晋僧慧远。陶令:东晋陶渊明。
⑤吏部:唐李德裕曾任此职。大颠:宋张载号横渠,曾官太常博士。
⑥骨冷:指和尚敲钟声。可人怜:令人怜爱。
⑦文章节义:文章和气节,泛指文才和操行。浑闲事:全不是正经的事。
【赏析】
王寂是金末元初的文学家、诗人,他的诗歌多表现对民族的忧患与对国家命运的关注,诗风沉郁悲壮。本诗写于王寂流寓南方期间。
“短发投荒又一年”一句,点出时世,暗用谢朓《宣城郡内登望》诗句:“暂往观所历,犹得宿旧林。云日相辉映,川泽自成音。”意思是说,自己虽然身在异乡,但仍然眷恋着故土,时时怀念着家乡的山水。
“逢山寺便留连”一句,则表明诗人对佛寺的喜爱。王寂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一生崇尚佛法,认为“释氏之教,足以治心”。所以,当他来到寺庙中,便会流连忘返,不忍离去。
“远公自爱寻陶令”二句,是诗人的自赞。陶潜字渊明,东晋时期著名诗人,也是一位隐者。他曾经做过彭泽县令,后来辞官归隐田园。王寂在这里自比陶潜,说自己就像陶潜一样,热爱自然,向往隐逸的生活;而不像吏部尚书李德裕那样不识贤才,只知道任用的是他的亲信。
接下来两句“一片钟声和骨冷,半边月色可人怜”,是写王寂的游寺感受。“一片钟声和骨冷”一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作者在这里巧妙地借用了佛教中的法鼓来描写钟声。这种声音悠长而深沉,如同寒风吹拂一般。这使人感到寒冷彻骨,仿佛整个身心都为之颤抖。“半边月色可人怜”一句,则是从视觉角度来写月色之美。这里的“怜”字,既表达了作者对美景的欣赏之情,又暗示了他内心的孤寂之感。
最后两句“文章节义浑闲事,何日还题到白莲”,是诗人对自己人生态度的表述。在他看来,文章、节义等都是虚无缥缈的事情,不如隐居山林、修身养性来得实在。至于何时能够回到故乡、重新题写《白莲》这样的名篇佳作呢?这个问题恐怕要等到很久以后才能实现了。这里的“还题”一词,既有回望过去的意思,也有期待未来的意思。
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它通过描绘王寂在寺庙中的所见所感,展现了他对于佛寺的热爱以及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们对于精神寄托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