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欲致书雨师:春雨,宜始于上元节后,至清明十日前之内,及谷雨节中;夏雨,宜于每月上弦之前,及下弦之后;秋雨,宜于孟秋、季秋之上下二旬;至若三冬,正可不必雨也。
【注释】
上元节:农历正月十五日。孟春,正月;仲春,二月;季春,三月;孟夏,四月;仲夏,五月;季夏,六月;孟秋,七月;仲秋,八月;季秋,九月;孟冬,十月;仲冬,十一月;季冬,十二月。上弦月:月亮的半圆。下弦月:月牙儿。
【译文】
我想写信给雨神:春天的雨水,应该从上元节后到清明前十天内,到谷雨时节;夏天的雨水,应该在每月上弦月之前,下弦月之后;秋天的雨水,应该在孟秋、季秋之两旬;至于冬天,正可以不必下雨了。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在《幽梦影》中写给雨神的书信。作者根据四季气候变化的特点,向雨神提出了具体的降雨时间建议。上元节后的春季,雨水宜在“清明前十天内”和“谷雨时”;夏季,雨水宜在“每月上弦月之前”和“下弦月之后”;秋季,雨水宜在“孟秋、季秋之二旬”;冬季则“正可不必雨也”。
作者提出这样的建议,旨在说明雨水与节气之间的联系。古代中国将一年划分为二十四节气,每一节气大约相隔15天,因此,作者认为,按照节气的变化规律,雨水应当出现在相应的时间段里。这种观点体现了古代中国农业社会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理解。
作者还强调了雨水的重要性。雨水对于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可以滋润土壤,为庄稼带来生机。因此,作者建议雨神能够在适当的时间降下适量的雨水,以确保农作物能够正常生长。
这首词通过书信形式向雨神提出具体的降雨时间建议,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理解。同时,它也展示了古代中国农业社会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