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渡黄河势已成,但凭一掌守孤城。
三千兵带饥寒色,百二关传恸哭声。
报国不能生杀贼,殉君何用死留名。
遗祠萧飒横汾曲,夜夜泉飞白鹤鸣。
注释
- 飞渡黄河势已成:指蔡忠襄公在黄河上成功渡过,形势已经形成。
- 但凭一掌守孤城:表示蔡忠襄公坚守孤城的艰难局面。
- 三千兵带饥寒色:形容士兵们因长时间的战斗而疲惫且缺乏营养。
- 百二关传恸哭声:描述战事的惨烈和人们对死者的哀悼。
- 报国不能生杀贼:表达了忠诚于国家,但无力直接参与战斗的矛盾心理。
- 殉君何用死留名:强调了牺牲自我、忠于君主的重要性。
- 遗祠萧飒横汾曲:描述了祠堂因战争被破坏,凄凉的景象。
- 夜夜泉飞白鹤鸣:描绘夜晚泉水中白鹤飞翔的景象,象征和平与宁静。
译文
你英勇地渡过了黄河,已经形成了一种局势。
但你只能依靠一双手去守护一座孤城。
三千士兵带着饥饿和寒冷的颜色,百二关传来了悲痛的哭声。
你无法为国除害或生杀敌人。
为了忠于你的君主,何必在乎自己的生死?
留下的祠堂在汾河旁,显得十分凄凉,夜里时有白鹤在空中飞翔。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悼念忠臣的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蔡忠襄公在战争中的英勇和孤独。诗人通过对蔡公生前坚守孤城的描述,表现了他忠诚于国家的精神;同时,通过对士兵艰苦生活状态的描写,反映出战争带来的痛苦和苦难;通过表达对死亡的看法,反映了诗人对于生死的态度。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简练,充满了对英雄的怀念和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