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叩储君祠,回舟系兰桨。
凌乱涉清波,知是春沙长。
【注】储君:指唐代名将李泌。兰桨:用兰木做的桨。
注释:想叩拜供奉着李泌画像的祠堂,回船时把船系在岸边的兰草上。船儿在清波中颠簸、打转,我才知道春天已经过去,长满沙粒的河岸又恢复了原样。
赏析:此诗为送别诗。诗人以送别之情,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怀念和美好祝愿。全诗意境开阔,格调清新,遣词造句朴实无华,却自然天成。
欲叩储君祠,回舟系兰桨。
凌乱涉清波,知是春沙长。
【注】储君:指唐代名将李泌。兰桨:用兰木做的桨。
注释:想叩拜供奉着李泌画像的祠堂,回船时把船系在岸边的兰草上。船儿在清波中颠簸、打转,我才知道春天已经过去,长满沙粒的河岸又恢复了原样。
赏析:此诗为送别诗。诗人以送别之情,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怀念和美好祝愿。全诗意境开阔,格调清新,遣词造句朴实无华,却自然天成。
随潮到里门出自《送孙介夫归越州》,随潮到里门的作者是:彭孙遹。 随潮到里门是清代诗人彭孙遹的作品,风格是:诗。 随潮到里门的释义是:随潮到里门:跟随潮水直到越州城内。 随潮到里门是清代诗人彭孙遹的作品,风格是:诗。 随潮到里门的拼音读音是:suí cháo dào lǐ mén。 随潮到里门是《送孙介夫归越州》的第8句。 随潮到里门的上半句是: 去逐春江水。 随潮到里门的全句是:去逐春江水
去逐春江水出自《送孙介夫归越州》,去逐春江水的作者是:彭孙遹。 去逐春江水是清代诗人彭孙遹的作品,风格是:诗。 去逐春江水的释义是:去逐春江水:跟随春天的江水离去。 去逐春江水是清代诗人彭孙遹的作品,风格是:诗。 去逐春江水的拼音读音是:qù zhú chūn jiāng shuǐ。 去逐春江水是《送孙介夫归越州》的第7句。 去逐春江水的上半句是:花气满离樽。 去逐春江水的下半句是:随潮到里门。
花气满离樽出自《送孙介夫归越州》,花气满离樽的作者是:彭孙遹。 花气满离樽是清代诗人彭孙遹的作品,风格是:诗。 花气满离樽的释义是:花气满离樽:离别时酒杯中充满了花香,形容离别时的场景温馨而感人。 花气满离樽是清代诗人彭孙遹的作品,风格是:诗。 花气满离樽的拼音读音是:huā qì mǎn lí zūn。 花气满离樽是《送孙介夫归越州》的第6句。 花气满离樽的上半句是: 莺声移杂树。
莺声移杂树出自《送孙介夫归越州》,莺声移杂树的作者是:彭孙遹。 莺声移杂树是清代诗人彭孙遹的作品,风格是:诗。 莺声移杂树的释义是:莺声穿梭于枝繁叶茂的树木之间。 莺声移杂树是清代诗人彭孙遹的作品,风格是:诗。 莺声移杂树的拼音读音是:yīng shēng yí zá shù。 莺声移杂树是《送孙介夫归越州》的第5句。 莺声移杂树的上半句是:能销越客魂。 莺声移杂树的下半句是:花气满离樽。
能销越客魂出自《送孙介夫归越州》,能销越客魂的作者是:彭孙遹。 能销越客魂是清代诗人彭孙遹的作品,风格是:诗。 能销越客魂的释义是:能销越客魂:能够解除在越地客居之人思乡的愁绪。 能销越客魂是清代诗人彭孙遹的作品,风格是:诗。 能销越客魂的拼音读音是:néng xiāo yuè kè hún。 能销越客魂是《送孙介夫归越州》的第4句。 能销越客魂的上半句是: 犹作吴宫色。 能销越客魂的下半句是:
犹作吴宫色出自《送孙介夫归越州》,犹作吴宫色的作者是:彭孙遹。 犹作吴宫色是清代诗人彭孙遹的作品,风格是:诗。 犹作吴宫色的释义是:犹作吴宫色:依旧保持着吴宫的繁华景象。 犹作吴宫色是清代诗人彭孙遹的作品,风格是:诗。 犹作吴宫色的拼音读音是:yóu zuò wú gōng sè。 犹作吴宫色是《送孙介夫归越州》的第3句。 犹作吴宫色的上半句是:芳草遍郊原。 犹作吴宫色的下半句是:能销越客魂。
芳草遍郊原出自《送孙介夫归越州》,芳草遍郊原的作者是:彭孙遹。 芳草遍郊原是清代诗人彭孙遹的作品,风格是:诗。 芳草遍郊原的释义是:芳草遍郊原:郊原上长满了芬芳的青草。 芳草遍郊原是清代诗人彭孙遹的作品,风格是:诗。 芳草遍郊原的拼音读音是:fāng cǎo biàn jiāo yuán。 芳草遍郊原是《送孙介夫归越州》的第2句。 芳草遍郊原的上半句是:苏台朝极目。 芳草遍郊原的下半句是:
苏台朝极目出自《送孙介夫归越州》,苏台朝极目的作者是:彭孙遹。 苏台朝极目是清代诗人彭孙遹的作品,风格是:诗。 苏台朝极目的释义是:苏台朝极目:从苏州台的顶上远眺,极目远望。 苏台朝极目是清代诗人彭孙遹的作品,风格是:诗。 苏台朝极目的拼音读音是:sū tái cháo jí mù。 苏台朝极目是《送孙介夫归越州》的第1句。 苏台朝极目的下半句是:芳草遍郊原。 苏台朝极目的全句是:苏台朝极目
到日乱莺飞出自《送陈陶庵民部归兰阳》,到日乱莺飞的作者是:彭孙遹。 到日乱莺飞是清代诗人彭孙遹的作品,风格是:诗。 到日乱莺飞的释义是:“到日乱莺飞”释义为:到了那天,春日的莺鸟在乱飞。 到日乱莺飞是清代诗人彭孙遹的作品,风格是:诗。 到日乱莺飞的拼音读音是:dào rì luàn yīng fēi。 到日乱莺飞是《送陈陶庵民部归兰阳》的第8句。 到日乱莺飞的上半句是: 汴宫春已尽。
汴宫春已尽出自《送陈陶庵民部归兰阳》,汴宫春已尽的作者是:彭孙遹。 汴宫春已尽是清代诗人彭孙遹的作品,风格是:诗。 汴宫春已尽的释义是:汴宫春已尽:指的是汴京(今河南开封)的春天已经过去了。 汴宫春已尽是清代诗人彭孙遹的作品,风格是:诗。 汴宫春已尽的拼音读音是:biàn gōng chūn yǐ jǐn。 汴宫春已尽是《送陈陶庵民部归兰阳》的第7句。 汴宫春已尽的上半句是:川长草色微。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赏析作品内涵、鉴赏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晓全文大意,把握文章主旨;然后仔细阅读每一小节,分析其表现的具体内容;最后再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作答。本诗为七绝,首句点出“阻风”二字,表明诗人是在逆水行舟时受阻于大蓼滩而停船登岸,从而展开对自然景物的描绘。第二句是写江流汹涌,暗喻人生道路的艰难坎坷。第三句写山林空寂,无人居住,暗喻人生孤独无助
注释:江上的景色:傍晚时,寒山被薄雾隐没,长河上弥漫着苍茫的雾气。 日暮时,暗潮与天空平齐,渺渺的西陵渡口在视线中消失不见。 赏析:这是一首写景的小诗。诗人以“夕气”“晦苍雾”三字描绘了江上夕阳下的景象,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氛围,使读者感受到江上黄昏的静谧之美。“长川晦苍雾”一句,用笔简练而生动,写出了江水在暮色中流动的情态。“日暮暗潮平”一句是描写江水在日暮时的情景,暗含着作者对时光流转
【注释】 江干:长江边。萧山:山名,在浙江绍兴县东南,为会稽山余脉。帆隐处:指萧山上的船影。知是萧山路:指那帆影隐没处就是去往萧山的道路。青蒙蒙:形容树色苍翠,雾气弥漫。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站在江边远眺萧山时所见的一片迷蒙景色。诗中描绘了萧山县周围的自然风光。 首句“隔江帆隐处”,点明地点和时间,即黄昏时分。第二句“知是萧山路”,点出萧山的地名,并表明作者已经看到了远处的萧山
第一句“风吹杨柳枝”,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风轻轻吹过杨柳,柳枝随风摇曳,仿佛在为这别离的一刻作序。杨柳,作为离别的象征,常出现在诗词之中,此处用其形象化地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即将分别的情感。 第二句“花落东城陌”,则将场景从风中转移到了地面上。这里的“花落”并非指真正的花朵凋零,而是指随着时间的流逝,昔日的美丽、欢乐也将消逝。同时,“东城陌”也暗示了地点,即诗人与友人即将告别的东城的小巷或街道
注释: 丹霞渺何许,千嶂插晴空。 丹霞:红色的山崖。这里指代诗人所在的山峰。 千嶂:形容山峰很多。 插:插入。 却望云生处,君应在此中。 却望:回头望去。 云生处:云雾缭绕的地方。 君:你。 应:应该。 赏析: 这是一首表达思念之情的诗。诗人在丹霞山的渡口再次寄给澹公,表达了他对朋友的深深思念。 首句“丹霞渺何许,千嶂插晴空”,描绘了丹霞山壮丽的景象。丹霞山以其红色山崖而著名
【注释】 花朝:指农历二月初一,也称为人日、上巳节。松醪,即酒。乡愁仗一浇:用美酒浇解乡愁。客心惊日月:形容旅途的艰辛和对家乡的思念使心情如过境的日月般无法平静。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赴京途中,于花朝佳节时写的。 首句“好趁松醪熟”,意思是好借此美酒来解乡愁。松醪,是指用松木酿造的美酒。这里的松醪指的是家乡的酒,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第二句“乡愁仗一浇”,意思是用美酒来浇解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