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思与浮虑,异趣同营营。
不有夜气息,何由知至精。
影与一灯静,心随群籁冥。
出门视天宇,阒若户方扃。
上下同一寂,真宰独未停。
还归灭烛坐,虚房罗众星。
【注释】
- 冬夜(丙子):冬至日的夜晚。
- 异趣:不同的心思,即不同的追求目标。
- 营营:忙碌的样子,这里比喻纷扰。
- 不有夜气息:没有感受到寒冷的气息。
- 至精:最精微的东西,这里是说最纯净的精神状态。
- 影与一灯静:影子和一盏灯都在静静地映照。
- 心随群籁冥:心随着各种声响都进入了深深的冥思。
- 阒若户方扃:静得好像关门闭户一样。
- 上下同一寂:上下一片寂静。
- 真宰:真实主宰或造化之神。
- 虚房罗众星:虚室之中像星星一般繁多。
【赏析】
这是一首写冬夜沉思之作。诗人在冬至日的夜晚,以清幽的夜色为背景,抒写了自己深夜独坐时的思想感受。全诗意境深邃,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给人以深刻的启示,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遗世独立、与自然合一的高洁品格。诗中多处采用对仗手法,增强了节奏感和韵律美。
“冬夜(丙子)”,点出了题旨。“思”是本篇的主旨。诗人在深冬之夜,独坐幽室,思绪万千。“浮虑”、“异趣”指杂念纷扰的心思;“营营”则是指那些忙忙碌碌的人世间的种种追求。“异趣同营营”与开头呼应,表明诗人虽怀揣着种种杂念,但并不沉溺于其中,而是努力寻求一种精神上的解脱。
“不有夜气息,何由知至精。”诗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感到了一种难以言传的清纯之气,这种气息让他明白了自己的精神境界。诗人在这里通过对比,揭示了他内心的宁静与外界环境的喧嚣形成鲜明对照,进而表达了他追求内心平静的愿望。
“影与一灯静,心随群籁冥。”诗人在幽暗中,只有一盏明灯相伴,周围一片寂静。在这宁静的环境中,诗人的心灵逐渐进入了深深的冥思状态。这里的“群籁”指的是自然界的各种声响,包括风声、水声、虫鸣等,而“心随群籁冥”则是指这些声音虽然存在,但却被诗人的内心所吸收,使他的心灵达到了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
“出门视天宇,阒若户方扃。”诗人走出房间,放眼望去,外面的世界一片寂静。这种寂静并非真正的死寂,而是心灵与宇宙之间的一种和谐统一。诗人通过对这种和谐统一的描述,进一步表达了他对内心的追求。
“上下同一寂,真宰独未停。”在宇宙万物都沉浸在这宁静之中时,只有真宰(自然的造化之神)仍在不断地运转着。这种运转是自然而然的,无需人为干预。这里的“真宰”既是自然规律的象征,也是诗人对自我的一种要求和期许。
最后两句“还归灭烛坐,虚房罗众星。”诗人回到空无一物的屋子中,灭掉了蜡烛,只留下星星点点的光芒。在这样的环境中,他的心灵得到了进一步的净化和提升。这里的“虚房”既指诗人的住所也暗喻着他的心灵世界。“罗众星”则是指星星们在他的心中闪烁着光芒,象征着他的智慧和才情。
整首诗构思巧妙,意境深远,充满了哲理色彩。诗人通过描绘自己在冬夜中的思考过程,表达了他对内心平静的追求以及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向往。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