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花秀色通书幌;一曲笙歌绕画梁。

【注释】

琅:玉名。敖戏台:汉乐府《长歌行》中有“堂上双美人,扶得东阳君。含笑入高堂,顾视诸少年。北堂今何在?朱火入前堂。咄咄布令威,坐驰求两堂。”此为汉代歌舞的歌词,后用以比喻男女欢合。

三花秀色通书幌:三花,指梅花、菊花和桃花;书幌,是古代妇女所织的帷幕;通书幌,即透过书幌,象征男女欢合。

一曲笙歌绕画梁:笙,一种乐器;曲,指乐曲;画梁,即屋梁上绘有彩画。

【赏析】

这首诗是咏物诗中的写意之作。诗人巧妙地运用了“通”、“绕”等动词来描写梅花、桃、杏三种不同姿态的花朵,以表现它们的美态。诗中没有出现一个“花”字,但是读者却能清楚地看到三朵不同姿态的花朵:一朵如梅,傲骨凌霜,一枝独立;一朵似杏,柔枝依人,娇艳夺目;一朵如桃,媚眼含情,娇姿欲滴。而“一”字又暗含着“三”字,因为梅花、桃、杏三种花同时开放,所以诗人说它们“三花秀色”。“通书幌,透画梁”,这两句写出了梅花、桃、杏三种花的姿态与情趣。“三花秀色”四句,是说这些花儿不仅姿态各异,而且各具风神,令人陶醉。

诗的前两句写梅花、桃、杏三种花的姿态:一株梅树,傲岸不驯,一枝杏树,柔嫩多姿;一枝桃树,妩媚妖娆。这两句是写景,又是比兴。梅树代表坚贞不屈,桃树代表妩媚妖娆,杏树代表柔弱可爱,而这三种花又同生一株树上,所以诗人就借梅、杏、桃三种花的不同特点来喻指三种不同类型的人物。这里既用了比兴手法,也用了拟人手法。“三花”二字概括地说明这是三株树,而“秀色”则点出了这三种花都长得十分美丽动人。“通”和“绕”,是动词,但在这里也是拟人的写法,仿佛是说这三种花都懂得欣赏自己的美,互相争妍斗丽。“通书幌”、“绕画梁”四句,写梅花、桃、杏三种花的姿态:一株梅树,傲岸不驯,一枝杏树,柔嫩多姿;一枝桃树,妩媚妖娆。这两句是写景,又是比兴。梅树代表坚贞不屈,桃树代表妩媚妖娆,杏树代表柔弱可爱,而这三种花又同生一株树上,所以诗人就借梅、杏、桃三种花的不同特点来喻指三种不同类型的人物。这里既用了比兴手法,也用了拟人手法。“三花”二字概括地说明这是三株树,而“秀色”则点出了这三种花都长得十分美丽动人。“通”和“绕”,是动词,但在这里也是拟人的写法,仿佛是说这三种花都懂得欣赏自己的美,互相争妍斗丽。

全诗语言清新隽永,含蓄蕴藉,用典贴切自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