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泛西江棹,曾寻牛渚秋。
今看歙浦月,又上谪仙楼。
聚壑风声定,千峰夜气浮。
何人更携酒,坐对水空流。
河西太白酒楼
赏析与解读
- 诗词原文
昨泛西江棹,曾寻牛渚秋。
今看歙浦月,又上谪仙楼。
聚壑风声定,千峰夜气浮。
何人更携酒,坐对水空流。
- 注释与译文
- 昨天泛舟西江,曾在牛渚山赏秋色。
- 现在观赏歙县的月亮,又登上了李白的楼阁。
- 山谷中的风吹得非常安静,群峰上的雾气在夜间飘浮。
- 谁还携带美酒与我共坐,面对清澈的水波独自流连?
- 赏析
- 此诗描绘了诗人游览名胜古迹的经历,从西江到牛渚、再到歙浦和李白楼的欣赏过程。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历史人物李白的敬仰之情。
- 诗中“聚壑风声定”一句形象地描绘了山谷之间风声的平静和肃穆,给人以宁静祥和的感受。“千峰夜气浮”则通过夜幕下山峰上雾气的飘渺,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 最后两句“何人更携酒,坐对水空流”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与世隔绝的心境,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于人生哲学的深刻思考。
- 创作背景
- 此首《河西太白酒楼》创作于清代,当时诗人江士相游历于安徽歙县。在这里,他不仅领略了当地的自然美景,还参观了李白楼,并对李白的生平事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 在游览过程中,诗人被这里的自然风光所吸引,同时也受到了历史文化的影响。这些体验激发了他创作的灵感,最终创作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对美景和历史的感慨。
- 文化意义与影响
- 此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历史人物李白的敬仰之情,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自然景观和文化遗迹的关注和追求。这种文化传承和历史情怀在今天仍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 通过对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诗人如何将个人情感融入自然景观之中,并通过艺术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这对于现代人来说,也是一种很好的心灵启迪和审美启示。
- 文学风格与特点
- 此诗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诗意和哲理。它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历史人物李白的赞颂,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观和人生观念。这种文学风格既符合古代诗歌的传统,又体现了作者的个人特色。
- 在结构布局上,此诗采用了由远及近的顺序,先描绘了广阔的自然景致,再聚焦于具体的建筑和景观,最后回归到诗人的内心世界。这种叙事方式使得全诗层次分明、主题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