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江上足烟霞,三百年前处士家。
比似西湖和靖宅,惜无人与种梅花。

【注释】:

戊戌:清光绪二十四年,即公元1898年。

处士:古代的隐士、高士。

青山:指山名青山寺。

江上:指山名青山寺。

烟霞:云雾。

三百年:距现在大约300多年。

和靖:北宋隐士林逋,字夷简,钱唐人。

【赏析】:

此诗是作者游览青山寺时的即兴之作,表达了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之情。

“青山江上足烟霞”,起句写景,点出地点——青山,点出时间——“江上”二字,暗示着游人是在江上游览的。“青山”两字,不仅写出了青山寺所处的环境,而且给人以雄浑苍劲之感。“三百年前处士家”,由“江上”联想到“处士家”,表明自己游访的是一处古迹,从而引出下文。“处士”,是指隐居不仕的读书人,这里指的是林逋这位著名的隐士。“三百年”,是诗人的虚构。据《续资治通鉴长编拾遗》记载,林逋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至天禧五年(1021)之间隐居杭州西湖孤山,在杭州活了62岁。而青山在苏州市西南郊,离杭州较远;“三百年”,也属虚数;但与“烟霞”相配,更显得景色迷人。

“比似西湖和靖宅,惜无人与种梅花”,紧承上两句,进一步写青山寺之胜。“比似”一词,既表示比较、比拟之意,又兼有赞美、羡慕之词。“和靖”,是北宋著名文学家、隐士林逋的字,林逋曾自称为“山林居士”、“山中宰相”,可见他十分崇尚自然,喜爱山水。“西湖”,指杭州西湖;杭州西湖之美,自古以来一直为世人所赞美。林逋曾隐居西湖孤山,因此,他的住所就被称为“西湖居”。这里说青山虽好,但不及西湖居美;而“和靖宅”,则更是美不胜收。然而,“青山江上”毕竟没有“西湖”“和靖宅”那样迷人的风光,所以作者发出“惜无人与种梅花”的慨叹!“种梅”,意谓栽培梅花。梅花,历来被视为坚贞、纯洁的象征,它不畏严寒,傲然独放,象征着高洁品格。“惜无人与种梅花”,是诗人的惋惜之情。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绝句,每句七个字,共四句,形式整齐划一。全诗以议论为主,描写景物为辅,寓情于景,融情于景,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淡雅。

首句先写地点,后写时令,接着就写“处士家”。“青山”两字,点明地点。“烟霞”二句,从正面写“处士家”。这二句中,前一句“烟霞”二字,是点染背景之笔,后一句“足”字,是突出重点之笔。“三百年”二句,是第二层写法。这一层,是借“和靖宅”之美来反衬青山寺的不足之处。“三百年”二句中,前一句是虚数,后一句是实数。“和靖”二字,既是“处士家”的主人,又是林逋的字。林逋是一位有名的隐士,人们称他“林和靖”,所以称他的故居为“和靖宅”。

“比似”一词,既表示比较、比拟之意,又兼有赞美、羡慕之词。《太平御览》引《晋书·谢安传》云:“安常畜妓乐,日夕之间,常以声和《广陵散》,琴歌之余,遂成别曲。”《世说新语·任诞》:“王孝伯问谢鲲:‘君赖襟怀洒落,何事都不经心?’答曰:‘夜看吊吴吊子,昼看《山海经》’。”“吊吴吊子”,是《列子》中的故事。陆机《吊子文》曰:“昔有吴客乘舟,见钓叟钓翁并水而坐。陆机曰:‘彼何人哉?’曰:‘吴客。’客曰:‘此非钓叟邪?’曰:‘此钓者之妻也。’陆子曰:‘何其神也!’”《山海经》,是战国时期的一部奇书,相传是由战国初年的楚国人托名黄帝所作。陆机的《山海经序》写道:“余幼时学《山海经》……及观天下图籍,殆同《山海》矣。余读之,特觉其巧而多术。”由此可见,陆机是喜欢《山海经》的,而《山海经》中有许多奇花异果的传说。陆机曾作《山海经图赞》五篇。《山海经》一书虽已失传,但从《晋书》和陆机所作的《山海经图赞》(五篇)来看,其中不乏一些美丽的传说故事。如“朱厌”(一种猛兽)食虎豹熊罴而肥美,“青鸟”(传说中的神鸟)爱燕雀而欲捕之。这些传说都与梅花有着密切的关系。陆机曾写过一篇《梅花赋》,其中就有这样一段文字:“梅芳九里,春至而不芳。”梅花的芳馨,只有九里的梅林才能闻到。梅花的美,只有在春天的时候才能显现出来。“比似”一词,就是从这里引申出来的。陆机曾隐居在江南一带,而青山寺却位于苏州郊外的西山脚下,两者相距甚远。由于距离太远,不能经常去观赏梅花,于是诗人发出了“惜无人与种梅花”这样的感慨。这两句诗中,前一句用典,后一句抒情。

这首诗虽然只是短短的四句话,但它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第一句点出了地点——青山;第二句交代了时间——江上;第三句写到了青山寺中的“处士家”;第四句则是诗人的感慨——种梅花的人都没有。全诗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淡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