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祝祝,豕喌喌,东头蛙格磔,西头鸟钩辀。
遥天日落风沙起,声声打入人心里。
一时嘈杂惨不闻,蝗之来兮势如雨。
高田稷黍低田麦,一望茫茫青不得,道傍农夫死灰色。
老翁拄杖立,老妇抱瓮泣。
万石君,千金业,不能供尔半日食。
十段锦,一条鞭,无非卖儿贴妇钱。
今年有钱尚可活,明年无钱并无屋,蝗再来时蝗亦哭。
昨日使者至,捕蝗绝蝗类。
黑衣小胥黄衣吏,不如律者法从事。
鞠通烧,柳枝击,蝗西民亦西,蝗北民亦北。
蝗生蝗死高一尺,蠕蠕尽是千人血。
君不见西河刘大夫,不捕蝗亦去。
又不见十道姚长史,捕之蝗尽死。
捕不捕兮君自拟,蝗不蝗兮谁所使,长者之言偶然耳。
奈何作蝗又作吏,世间竟有夫已氏。
这首诗是一首讽刺诗,诗人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蝗灾的惨状,表达了对官府捕蝗不力的愤慨。下面是诗句的逐句释义:
鸡祝祝,豕喌喌,东头蛙格磔,西头鸟钩辀。
译文:公鸡报晓,猪圈打整,东方有青蛙跳跃,西方有鸟儿鸣叫。
注释:鸡祝祝,公鸡报晓的声音。豕喌喌,猪圈打整的动作。东头蛙格磔,青蛙在东方跳跃的声音。西头鸟钩辀,鸟儿在西方鸣叫声。
赏析:这是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美好。遥天日落风沙起,声声打入人心里。
译文:远处的天空渐渐昏暗,风和沙尘开始弥漫,那声音一次次传入人们的耳中。
注释:遥天日落,天色渐暗。风沙起,风沙弥漫。声声打入人心里,指那些风沙的声音一直传到人们的内心深处。
赏析:《捕蝗叹》通过描绘一幅大自然的景象,寓意着人们对于灾难的无奈和对生活的艰辛。一时嘈杂惨不闻,蝗之来兮势如雨。
译文:一时间嘈杂声让人难以承受,蝗虫来袭就像暴雨一样猛烈。
注释:一时嘈杂,形容人们因为蝗灾而陷入混乱。惨不闻,指人们因为蝗灾而感到痛苦。蝗之来兮势如雨,指蝗虫来袭就像暴雨一样猛烈。
赏析:诗人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蝗灾的严重程度。高田稷黍低田麦,一望茫茫青不得,道傍农夫死灰色。
译文:高田里的谷子、黍子低洼地里的麦子,放眼望去一片茫茫,看不到一丝绿色。路边的农民面色灰暗,已经死去。
注释:高田,高地上的田地。稷黍,谷子和黍子。低田,低洼的田地。麦子,小麦。一望茫茫,一片茫茫,看不到绿色。青不得,绿色的农作物被毁。道傍,路边。农夫,农民。死灰色,形容农民们因蝗灾而面如死灰。
赏析:这首诗通过对农作物被毁的情景描写,表达了农民们遭受蝗灾的苦难和无助。老翁拄杖立,老妇抱瓮泣。
译文:老翁拄着手杖站立着,老妇人抱着瓮哭泣。
注释:老翁,年长的男子。拄杖,手杖。老妇,年长的女性。抱瓮泣,抱着瓮哭。
赏析:这里描绘了一位年长的妇女在面对蝗灾时的无助和悲伤之情。万石君,千金业,不能供尔半日食。
译文:一个拥有万石粮食、千金财产的人,也不足以供应你半天的口粮。
注释:万石君,拥有万石粮食的人。千金业,拥有千金财产的人。不能供尔半日食,也不足以供应你半天的口粮。
赏析:诗人用反问的方式表达了对富人无能为力的感慨。十段锦,一条鞭,无非卖儿贴妇钱。
译文:十段锦,一条鞭,都是为了卖儿子、贴妻子的钱。
注释:十段锦,一种古代的货币单位。一条鞭,一种古代的税制。卖儿贴妇钱,为了贴补家用而卖掉孩子或妻子的收入。
赏析:诗人揭示了社会的现实问题,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贫困生活的无奈。今年有钱尚可活,明年无钱并无屋,蝗再来时蝗亦哭。
译文:今年有钱可以生活下去,明年没有钱也没有房子住,等到蝗灾再次降临时,也会像蝗虫一样哀号。
注释:今年有钱尚可活,指现在有钱可以维持生活。明年无钱并无屋,指如果明年没有足够的钱来购买房屋的话,就没有地方居住了。蝗再来时蝗亦哭,指等蝗灾再次发生的时候,蝗虫也会像人类一样悲哀地哭泣。
赏析:诗人通过对比和反问的方式,表达了对未来生活的担忧和对现实的无奈。昨日使者至,捕蝗绝蝗类。
译文:昨天的使者来了,彻底捕杀了所有蝗虫,让蝗虫灭绝。
注释:昨日使者,指昨天到达的官员。捕蝗绝蝗类,彻底捕杀了所有蝗虫,使蝗虫灭绝。
赏析:诗人描述了官员们积极行动起来,努力消灭蝗灾的场景。黑衣小胥黄衣吏,不如律者法从事。
译文:穿着黑衣的小官,穿着黄衣服的官吏,都不如按照法律行事的官员们严格。
注释:黑衣小胥,穿着黑衣的小官。黄衣吏,穿着黄衣服的官吏。不如律者法从事,指那些不按法律行事的官员们。法从事,按照法律行事。
赏析:诗人通过对官员们的描写,表达了对法治社会的向往和对违法行为的不满。鞠通烧,柳枝击,蝗西民亦西,蝗北民亦北。
译文:用火焚烧,用柳枝打击,西边的百姓也跟着向东走,北方的百姓也跟着向西跑。
注释:鞠通烧,用火焚烧。柳枝击,用柳枝拍打。蝗西民亦西,西边的百姓跟着向东走。蝗北民亦北,北方的百姓也跟着向西跑。
赏析:诗人运用了生动的动作描写,展示了蝗灾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蝗生蝗死高一尺,蠕蠕尽是千人血。
译文:蝗虫活着时有一尺高,死了之后到处都是人的鲜血。
注释:蝗生蝗死高一尺,指蝗虫活着时有一尺高。蠕蠕尽是千人血,指死了之后到处都是人的鲜血。
赏析:诗人通过对蝗灾的描述,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灾难的同情。君不见西河刘大夫,不捕蝗亦去。
译文:你没看见吗?西河有一个刘大夫,他不去捕蝗虫就离开了那里。
注释:西河刘大夫,一个名叫刘的大官。不捕蝗亦去,指他不去捕蝗虫就离开了那里。
赏析:诗人通过刘大夫的例子,表达了对于捕蝗不力行为的批评和警示。又不见十道姚长史,捕之蝗尽死。
译文:又没看见哪个十道的姚长史能够捕到蝗虫,结果蝗虫都被他全部杀死了。
注释:十道姚长史,一个名叫姚的长官。捕之蝗尽死,指他能够捕到蝗虫并把蝗虫全部杀死了。
赏析:诗人通过姚长史的例子,展示了捕蝗工作的艰难和重要性。捕不捕兮君自拟,蝗不蝗兮谁所使,长者之言偶然耳。
译文:捕不捕蝗虫还是你自己决定吧,蝗虫不蝗虫也不是谁决定的,这是一些老辈人士的观点罢了。
注释:捕不捕兮君自拟,捕不捕蝗虫还是你自己来决定吧。蝗不蝗兮谁所使,蝗虫不蝗虫是谁决定的呢?这是老辈人士的观点罢了。长者之言偶然耳,老辈人士的观点往往是随机而定的。
赏析:诗人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探讨,表达了对于权威观点的质疑和个人思考的重要性。奈何作蝗又作吏,世间竟有夫已氏。
译文:为什么又是蝗虫又是官吏呢?世上竟然还有像丈夫一样的官吏。
注释:奈何作蝗又作吏,为什么又是蝗虫又是官吏呢?世间竟有像丈夫一样的官吏。夫已氏,指的是那些像丈夫一样的官吏。
赏析:诗人通过这个问题的思考和探讨,表达了对于官员职责和行为规范的质疑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