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

长揖山东隆准公。

入门不拜骋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

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

不料韩信不听话,十万大军下历城。

齐王火冒三千丈,抓了酒徒付鼎烹。

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

长揖山东隆准公。

入门不拜骋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

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

不料韩信不听话,十万大军下历城。

齐王火冒三千丈,抓了酒徒付鼎烹。

注释:

  • 君不见:您可曾见到?
  • 高阳酒徒:指李白自己,自喻为高阳酒徒,即豪放的饮酒者。
  • 起草中:开始创作诗文。
  • 长揖山东隆准公:向东方拱手致敬,表示对山东人的敬意。长揖,古代的一种敬礼方式,拱手行礼。山东,代指齐国地区或其人物。隆准公,指高大威猛的人物,这里可能是对某位有名望的山东人物的尊称。
  • 入门不拜骋雄辩:进门后不施以礼节,只是畅谈雄辩。
  • 两女辍洗来趋风:两个女子放下手中的事,前来迎接他(李白)。
  • 东下齐城七十二:向东前往齐国,走了七十二座城池。
  • 指挥楚汉如旋蓬:指挥楚汉两国,像转动的蓬草一样灵活自如。楚汉,指楚汉相争时期,这里指代当时的战争局势。
  • 不料韩信不听话:意想不到韩信不听从命令。
  • 十万大军下历城:率领十万大军南下攻打历城。
  • 齐王火冒三千丈:形容极度愤怒的样子。
  • 抓了酒徒付鼎烹:抓住了李白并把他投进鼎中烹煮。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绝句,通过对李白与高阳酒徒的对比描绘,展现了李白豪放不羁的个性和才华。诗中通过描绘李白在齐国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最终被齐国国王逮捕烹煮的情景,表达了李白对时局的不满和对自由的向往。同时,也展现了李白不畏强权、敢于直言的性格特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