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桓,原名曹丕,三国诗人,生于公元187,卒于公元226
魏文帝,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字子桓,魏武帝与武宣卞皇后之嫡长子。
曹魏开国皇帝,黄初元年(西元二二〇年)至黄初七年(西元二二六年)在位。
魏文帝文武双全,八岁能提笔为文,善骑射,好击剑,博览古今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
黄初元年正月,魏武帝逝世,继任丞相、魏王。
後受汉禅登基。
生卒年:187-226
子桓,原名曹丕,三国诗人,生于公元187,卒于公元226
魏文帝,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字子桓,魏武帝与武宣卞皇后之嫡长子。
曹魏开国皇帝,黄初元年(西元二二〇年)至黄初七年(西元二二六年)在位。
魏文帝文武双全,八岁能提笔为文,善骑射,好击剑,博览古今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
黄初元年正月,魏武帝逝世,继任丞相、魏王。
後受汉禅登基。
生卒年:187-226
旌旗拂日蔽天出自《董逃行》,旌旗拂日蔽天的作者是:曹丕。 旌旗拂日蔽天是三国代诗人曹丕的作品,风格是:诗。 旌旗拂日蔽天的释义是:旌旗拂日蔽天:旗帜随风飘扬,遮蔽了太阳,形容军容壮丽,声势浩大。 旌旗拂日蔽天是三国代诗人曹丕的作品,风格是:诗。 旌旗拂日蔽天的拼音读音是:jīng qí fú rì bì tiān。 旌旗拂日蔽天是《董逃行》的第5句。 旌旗拂日蔽天的上半句是: 戈矛若林成山。
戈矛若林成山出自《董逃行》,戈矛若林成山的作者是:曹丕。 戈矛若林成山是三国代诗人曹丕的作品,风格是:诗。 戈矛若林成山的释义是:戈矛若林成山,意指戈矛密集排列如同森林,形成连绵的山峰,形容战争场景的惨烈和军容的壮观。 戈矛若林成山是三国代诗人曹丕的作品,风格是:诗。 戈矛若林成山的拼音读音是:gē máo ruò lín chéng shān。 戈矛若林成山是《董逃行》的第4句。
师徒百万哗喧出自《董逃行》,师徒百万哗喧的作者是:曹丕。 师徒百万哗喧是三国代诗人曹丕的作品,风格是:诗。 师徒百万哗喧的释义是:“师徒百万哗喧”释义为:成千上万的士兵和他们的随从喧哗着。 师徒百万哗喧是三国代诗人曹丕的作品,风格是:诗。 师徒百万哗喧的拼音读音是:shī tú bǎi wàn huā xuān。 师徒百万哗喧是《董逃行》的第3句。 师徒百万哗喧的上半句是: 跋涉遐路漫漫。
跋涉遐路漫漫出自《董逃行》,跋涉遐路漫漫的作者是:曹丕。 跋涉遐路漫漫是三国代诗人曹丕的作品,风格是:诗。 跋涉遐路漫漫的释义是:跋涉遐路漫漫:形容长途跋涉,路途遥远艰难。 跋涉遐路漫漫是三国代诗人曹丕的作品,风格是:诗。 跋涉遐路漫漫的拼音读音是:bá shè xiá lù màn màn。 跋涉遐路漫漫是《董逃行》的第2句。 跋涉遐路漫漫的上半句是:晨背大河南辕。 跋涉遐路漫漫的下半句是:
晨背大河南辕出自《董逃行》,晨背大河南辕的作者是:曹丕。 晨背大河南辕是三国代诗人曹丕的作品,风格是:诗。 晨背大河南辕的释义是:晨背大河南辕:清晨背对着大河南下。 晨背大河南辕是三国代诗人曹丕的作品,风格是:诗。 晨背大河南辕的拼音读音是:chén bèi dà hé nán yuán。 晨背大河南辕是《董逃行》的第1句。 晨背大河南辕的下半句是: 跋涉遐路漫漫。 晨背大河南辕的全句是
六里徘徊出自《临高台》,六里徘徊的作者是:曹丕。 六里徘徊是三国代诗人曹丕的作品,风格是:诗。 六里徘徊的释义是:六里徘徊:比喻犹豫不决,徘徊不前。 六里徘徊是三国代诗人曹丕的作品,风格是:诗。 六里徘徊的拼音读音是:liù lǐ pái huái。 六里徘徊是《临高台》的第17句。 六里徘徊的上半句是: 五里一顾。 六里徘徊的全句是:六里徘徊。 六里徘徊。的上一句是:五里一顾。。
五里一顾出自《临高台》,五里一顾的作者是:曹丕。 五里一顾是三国代诗人曹丕的作品,风格是:诗。 五里一顾的释义是:五里一顾:指行走五里便回头望一次,形容对所行之处或所怀念之人的深切眷恋。 五里一顾是三国代诗人曹丕的作品,风格是:诗。 五里一顾的拼音读音是:wǔ lǐ yī gù。 五里一顾是《临高台》的第16句。 五里一顾的上半句是: 毛衣摧颓。 五里一顾的下半句是: 六里徘徊。
毛衣摧颓出自《临高台》,毛衣摧颓的作者是:曹丕。 毛衣摧颓是三国代诗人曹丕的作品,风格是:诗。 毛衣摧颓的释义是:毛衣摧颓:指衣裳破败不堪。 毛衣摧颓是三国代诗人曹丕的作品,风格是:诗。 毛衣摧颓的拼音读音是:máo yī cuī tuí。 毛衣摧颓是《临高台》的第15句。 毛衣摧颓的上半句是: 我欲负之。 毛衣摧颓的下半句是: 五里一顾。 毛衣摧颓的全句是:毛衣摧颓。 毛衣摧颓。的上一句是
我欲负之出自《临高台》,我欲负之的作者是:曹丕。 我欲负之是三国代诗人曹丕的作品,风格是:诗。 我欲负之的释义是:我欲负之:意指想要承担、背负。 我欲负之是三国代诗人曹丕的作品,风格是:诗。 我欲负之的拼音读音是:wǒ yù fù zhī。 我欲负之是《临高台》的第14句。 我欲负之的上半句是: 口噤不能开。 我欲负之的下半句是: 毛衣摧颓。 我欲负之的全句是:我欲负之。 我欲负之。的上一句是
口噤不能开出自《临高台》,口噤不能开的作者是:曹丕。 口噤不能开是三国代诗人曹丕的作品,风格是:诗。 口噤不能开的释义是:口噤不能开:形容惊讶得说不出话来。 口噤不能开是三国代诗人曹丕的作品,风格是:诗。 口噤不能开的拼音读音是:kǒu jìn bù néng kāi。 口噤不能开是《临高台》的第13句。 口噤不能开的上半句是: 我欲躬衔汝。 口噤不能开的下半句是: 我欲负之。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 汉族,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说(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 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生卒年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 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
嵇康,字叔夜。 汉族,谯国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人。 三国曹魏时著名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 正始末年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 嵇康为曹魏宗室的女婿,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官至曹魏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 后因得罪钟会,为其诬陷,而被司马昭处死,年仅三十九岁。 嵇康善文,工于诗,风格清峻。 他注重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