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会,原名吴孔嘉,明代诗人,生于公元1589,卒于公元1667
明末清初江南歙县人,字元会,别号天石。
天启五年进士,授编修。
四十岁时,以母老辞官归里。
清顺治二年,清兵初入歙境,孔嘉求见提督,请勿屠杀。
后江西兵变,地方受影响亦有骚乱,官兵镇压,民受其害。
孔嘉与大吏交涉,救出难妇数百口。
有《玉堂视草》、《后乐堂集》等。
生卒年:1589-1667
元会,原名吴孔嘉,明代诗人,生于公元1589,卒于公元1667
明末清初江南歙县人,字元会,别号天石。
天启五年进士,授编修。
四十岁时,以母老辞官归里。
清顺治二年,清兵初入歙境,孔嘉求见提督,请勿屠杀。
后江西兵变,地方受影响亦有骚乱,官兵镇压,民受其害。
孔嘉与大吏交涉,救出难妇数百口。
有《玉堂视草》、《后乐堂集》等。
生卒年:1589-1667
诗句释义: 1. 碧池双艳吐清风:“碧池”指的是清澈的池塘,“双艳”是指并头莲(并蒂莲),它们在池塘中吐露出清新的风。 2. 澹荡平分出露丛:“澹荡”描述的是水面平静的样子,“平分”说明两朵并头莲几乎同时开放,它们的花苞都露出水面。 3. 姿比汉皋联佩锦:这里的“汉皋”是古代地名,用以象征高远和纯洁,“联佩锦”形容并头莲的花瓣像精美的丝带一样相互连接。 4. 苞疑合浦两珠红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月夜下,桂花盛开的景象。诗人用生动的语言和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赞美。 我们来看第一句:“西风吹绽一林黄,玉露漙漙金粟香。”这里,诗人以“西风”、“玉露”等自然景象为背景,描绘了一幅桂花盛开的画面。“一林黄”指的是桂花的花朵繁多、色彩斑斓;“玉露漙漙金粟香”则形容桂花散发出的香气如同玉石一般晶莹剔透,令人陶醉。这句诗中的关键词是“黄”和“金粟香”
黄山云谷 云栖传胜地,钟板六时开。 一钵当峰立,双松拥户来。 瀑泉飞石涧,岩树荫香台。 旧有题诗在,生公去不回。 译文: 黄山的云谷是一处传颂已久的胜景,每当清晨,寺庙的大钟敲响六次,迎接着新的一天。 我放下行囊,坐在山巅的岩石上,一钵子清水和一块石头作为伴,静静地等待着日出的到来。 双松环绕在山间小路上,仿佛在守护着这个宁静的地方。 瀑布从石缝中流下,溅起的水花如同白练一般,飞溅在石涧之上。
这首诗是汪然明在西湖边与李太虚、钱改斋和先辈们泛舟不系园时所作。全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湖光画卷,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第一句:“潋滟湖光十里横,携将书画订鸥盟。” 潋滟:形容湖水波光粼粼,如镜般明亮。 十里横:形容湖水宽阔,仿佛延伸到天际。 书画:指文人雅士所喜爱的书籍和字画。 订鸥盟:与鸥鹭结为朋友,共度美好时光。 第二句:“清风明月消闲趣
【注释】 几竿清影映窗纱:几根竹子的倒影映在窗户上的窗纱上。几竿:几根。清影:清秀的影子,这里指竹影。 几竿清影映窗纱,筛月梳风带雨斜:几枝修长的竹子,倒映在窗纱上,像月光和风一样,把细碎的雨丝斜斜地撒在上面。 相对此君殊不俗:与这样的竹子相比,它显得非常高雅不俗。相对:相对照,比较。此君:指竹子。殊不俗:非常高雅不俗。 幽斋松径伴梅花:幽静的小院里,有松树和梅花相伴。幽斋:幽静的书房。松径
诗句释义及注释: - 木芙蓉:一种植物,其花期在夏秋季。 - 半临秋水照新妆:描述了木芙蓉花朵半隐于清澈的湖水中,像是刚刚打扮好一样美丽。这里的“秋水”指的是清澈的湖面,而“新妆”则形容花朵新鲜、美丽。 - 澹静丰神冷艳裳:形容木芙蓉的花朵虽然颜色淡雅,但气质冷艳,有一种从容淡定的美。这里的“澹静”是指淡雅宁静,“丰神”指丰富的神态和气质,“冷艳裳”则形容花朵的颜色冷艳。 - 堪与菊英称晚节
潋滟湖光十里横,携将书画订鸥盟。 清风明月消闲趣,茗碗香炉寄野情。 小棹六桥看系马,孤篷三竺听流莺。 荷香处处催诗兴,一片涵空麦浪生
李翰是唐代诗人,字不详,赵州赞皇人,其父亲为李华。 李翰的生平事迹颇为丰富,他在唐肃宗时期中进士后,天宝年间寓居阳翟(今河南禹州市),并因撰写张巡守城事迹,被后人称颂。他的作品《蒙求》也被收录在《全唐诗》中,显示了李翰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明代诗人吴翀,是明朝成化年间的进士,其文学创作和艺术成就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吴翀,字字符玉,号石居,是明末清初的一位著名文人和学者。他的生平与作品不仅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宝库,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以下是对吴翀的相关介绍: 1. 生平背景:吴翀出生于吴江,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地区,自幼好学,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他在文学、书画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尤其擅长山水画
吴贞吉是明朝时期的著名诗人。 吴贞吉,字天奇,号无垢居士,是明末清初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他出生于宜兴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家族中,达可曾孙的身份使他在文学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吴贞吉的诗歌创作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和时代特色。他擅长描写自然景观以及表达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其作品多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种种矛盾与变化,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他的诗作语言流畅,意象生动,充满了浓厚的文人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