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丽阳是明代的诗人。
汪丽阳的生平和成就在现有的文献资料中并未详述。他自称“自号痴颐子,铅山人”,并且曾于嘉靖初年在武夷的接笋峰修真。他的《野怀散槁》是其作品集之一,显示了他在文学上的追求和贡献。
汪丽阳是明代的诗人。
汪丽阳的生平和成就在现有的文献资料中并未详述。他自称“自号痴颐子,铅山人”,并且曾于嘉靖初年在武夷的接笋峰修真。他的《野怀散槁》是其作品集之一,显示了他在文学上的追求和贡献。
【注释】 柴扉:柴门。对云关:对对云门。云门是庐山东林寺的别称,诗人自指庐山东林寺。 何事:什么事。未阑:未尽。阑通“残”。 一榻:一张床。枕泉:指山泉。眠竹影:指在竹林中睡觉。 茶烟:指煮茶用的烟。 鹤声:指山中飞鹤的声音。 【赏析】 此诗首联写景:“柴扉终日对云关,何事游人兴未阑。” 柴扉,柴门也;对云关,即对对云门,云门是庐山东林寺的别称,诗人自指庐山东林寺
明代诗人李铎,字振道,是明朝的诗人。 李铎生于明朝时期,具体时间为公元1478年至1528年。他的籍贯为陇西,但后来迁居至山东莱阳。他出身于一个平民家庭,父亲李旻曾任浚县县丞,后因故被赠官中宪大夫右佥都御史。李铎的母亲董氏被封为太恭人,这一家族背景对他的成长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明代著名的诗人,李循道,以其深邃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在诗歌领域留下了深刻的足迹。以下是对李循道的详细介绍: 1. 生平经历:李循道字遵行,号箬谷,生于明朝,是甬上耆旧诗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文学成就却非常显著,尤其是在诗歌创作方面。 2. 文学风格:李循道的诗作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他的作品多采用传统题材,如山水田园、友情离别等,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情感表达
汪明际是明代诗人,字无际,号雷庵,嘉定(今属上海市)人。 汪明际在文学上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诗作上。他精于易学,旁及诗、画,并且以同官误工而拜杖而卒,显示了他的文人品格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其作品如《都门阅鹤洲图题赠》展现了他的才情和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