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甫,原名蓝田,明代诗人,生于公元1477,卒于公元1555
明山东即墨人,字玉甫,号北泉。
蓝章子。
嘉靖二年进士。
官至河南道监察御史。
疏争大礼仪,受杖几死,复纠劾陈洸不法事,直声颇震。
张璁掌都察院,落职归。
后论荐三十余疏,终不肯再出。
有《北泉集》,又有《海岱会集》,乃与石存礼、冯裕、刘澄甫等八人唱和之诗。
生卒年:1477-1555
玉甫,原名蓝田,明代诗人,生于公元1477,卒于公元1555
明山东即墨人,字玉甫,号北泉。
蓝章子。
嘉靖二年进士。
官至河南道监察御史。
疏争大礼仪,受杖几死,复纠劾陈洸不法事,直声颇震。
张璁掌都察院,落职归。
后论荐三十余疏,终不肯再出。
有《北泉集》,又有《海岱会集》,乃与石存礼、冯裕、刘澄甫等八人唱和之诗。
生卒年:1477-1555
【解析】 这是一首山水诗,描绘了诗人在山中游览的情景。全诗意境清新幽雅,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和回味。 首联“洞府北岩里,微茫草径通”,写的是诗人游山的地点。“洞府”指山中的洞穴,“北岩”是指洞穴所在的山石。“微茫”二字写出了洞口周围环境之幽静,“草径通”则表明此山虽小,却别有一番风味。 颔联“潮声惊席上,山色落尊中”,写诗人在欣赏美景时的情态。“潮声”、“席上”都是眼前之景;“山色”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涉的作品。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释义: 第1句:三峰海上接云平,洞里丹经不识名。 - 三峰:指山的三个山峰,这里可能是比喻其高耸入云的气势。 - 海上接云平:形容山峰之高,如同大海与天空相接一样。 - 洞里:指的是山洞或洞穴。 - 丹经:通常用于修炼的宗教文本或书籍,这里可能是指道教的修炼手册或经典。 - 不识名:表示对这些书籍或知识并不理解或者不了解其名称和内容。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全诗通过描绘登华楼所见之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我们来逐句解读这首诗。 1. 东涧西涧白云合,前山后山红叶多。 - 注释:东边的山涧,西边的山涧,白云缭绕,山上山下都是红色的树叶。 - 赏析:诗人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秋日山水画卷,白云、红叶构成了大自然最美的色彩。 2. 红叶白云迷远近,云叶缺处山嵯峨。 - 注释
明山东即墨人,字玉甫,号北泉。 蓝章子。 嘉靖二年进士。 官至河南道监察御史。 疏争大礼仪,受杖几死,复纠劾陈洸不法事,直声颇震。 张璁掌都察院,落职归。 后论荐三十余疏,终不肯再出。 有《北泉集》,又有《海岱会集》,乃与石存礼、冯裕、刘澄甫等八人唱和之诗。 生卒年
钱一斋并非明代诗人,而可能是对李先芳的误写或误传。实际上,李先芳是明代的诗人,且有明确记载和历史背景。以下将详细介绍李先芳的生平、作品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 生平与成就:李先芳,字伯承,号北山,生于明湖北监利,后寓籍山东濮州李庄。他是一位进士出身的官员,曾历任新喻知县、刑部郎中等职,并在晚年享有文酒声伎之奉四十余年的生活。尽管李先芳在中年时期因言官抨击而被罢官,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文学创作
戴鲸是中国明代的诗人。 字时鸣,号南江,出生于明嘉靖二年,浙江鄞县人。他不仅在文学上有成就,还曾担任过知番禺县、南京工曹和刑曹、江西按察佥事等职。他的诗歌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描绘自然景色为主,展现了他对生活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