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吉,原名圆复,明代诗人
圆复是明代的诗人。
圆复,字逢吉,号范轩,其祖籍可能位于福建长乐。他出生于1334年,卒于1410年,一生经历了元末战乱和明朝的建立与发展。他的一生并不顺利,幼年时因家贫失学,但通过自学成为了一位博学的学者。
圆复的诗作中展现了他对人生、自然和宗教的深刻洞察与感悟。例如,《赠无生祝发》一诗,表达了他对佛教的虔诚信仰以及对修行生活的向往。在《东山纪别》一诗中,“谷口风斜斗笠狂,米囊夹路白于霜”,描绘了一幅秋日山间的景象,体现了他在诗歌创作中的细腻情感和高超技巧。
逢吉,原名圆复,明代诗人
圆复是明代的诗人。
圆复,字逢吉,号范轩,其祖籍可能位于福建长乐。他出生于1334年,卒于1410年,一生经历了元末战乱和明朝的建立与发展。他的一生并不顺利,幼年时因家贫失学,但通过自学成为了一位博学的学者。
圆复的诗作中展现了他对人生、自然和宗教的深刻洞察与感悟。例如,《赠无生祝发》一诗,表达了他对佛教的虔诚信仰以及对修行生活的向往。在《东山纪别》一诗中,“谷口风斜斗笠狂,米囊夹路白于霜”,描绘了一幅秋日山间的景象,体现了他在诗歌创作中的细腻情感和高超技巧。
赠别华顶老僧 老宿清无侣,名山住有年。 须留三寸雪,衲挂半窗烟。 破屋眠秋雨,孤铛煮夜泉。 相逢笑相别,红叶满霜天。 赏析: 首联: “老宿清无侣,名山住有年。” 这两句诗描绘了华顶老僧的生活环境与生活状态。 “老宿清无侣”指的是这位老僧过着远离尘嚣、宁静淡泊的生活;“名山住有年”则表达了他在这幽静的山林中居住已经很长时间。这种隐居的生活让他与世隔绝,远离了世俗的纷扰和争斗。 颔联:
山中 槲叶缝衣翠,松花作饭香。 全生无长物,卒岁有馀粮。 观瀑衣忘湿,缘流路转长。 偶然逢怪石,趺坐一林霜。 注释: 1. 槲叶缝衣翠:用槲树的叶子缝制衣服,使得衣物呈现出翠绿色。 2. 松花作饭香:用松花作为食物,散发出阵阵香气。 3. 全生无长物:指生活简朴,没有多余的财物。 4. 卒岁有馀粮:一年到头,粮食充足。 5. 观瀑衣忘湿:在观看瀑布时,忘记了衣服会湿。 6. 缘流路转长
赠无生祝发 剃染酬初愿,皈依向大乘。 夙传人似玉,新纳戒如冰。 香钵分甘露,田衣挂紫藤。 从今翠微里,添个白云僧。 注释: 1. 剃染酬初愿:指为了实现最初的心愿而剃去头发,换上僧人的衣服。 2. 皈依向大乘:指皈依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因为这部经典主要讲述的是“空”的理论。 3. 夙传人似玉:比喻自己像美玉一样纯洁善良。 4. 新纳戒如冰:比喻新的戒律如同冰冷的戒律
注释: 东山纪别:在东山(今浙江绍兴)与友人告别。 谷口风斜斗笠狂:谷口,地名,位于绍兴市东南,是诗人与朋友分别的地点。风斜,形容风势猛烈。斗笠,古代遮阳的工具,用竹条编成,上面加一横木,用来遮雨遮阳。狂,这里是夸张地描写风力之大,好像斗笠在狂风中狂舞一样。 米囊夹路白于霜:米囊,指米袋,用来装米的口袋。夹路,两旁。白于霜,形容米袋中的米像霜雪一样洁白。 山童不掩溪头寺,一任闲云满竹廊:山童
诗句释义与译文: - 第一句“问水寻山各自忙”,描述的是两位友人分别在寻找水源和山林的忙碌场景。这里的“问水”可以理解为寻找清澈的水源,而“寻山”则可能指的是探索山脉的奥秘。两人都在各自的领域中忙碌着,展现了他们的热情和对自然之美的追求。 - 第二句“草鞋无底踏秋霜”则是形象地描绘了两位友人为了探寻美景不惜跋涉艰难险阻的情景。这里的“草鞋”代表了简陋的装备,而“无底”则突出了他们不畏艰险的决心
圆复是明代的诗人。 圆复,字逢吉,号范轩,其祖籍可能位于福建长乐。他出生于1334年,卒于1410年,一生经历了元末战乱和明朝的建立与发展。他的一生并不顺利,幼年时因家贫失学,但通过自学成为了一位博学的学者。 圆复的诗作中展现了他对人生、自然和宗教的深刻洞察与感悟。例如,《赠无生祝发》一诗,表达了他对佛教的虔诚信仰以及对修行生活的向往。在《东山纪别》一诗中,“谷口风斜斗笠狂,米囊夹路白于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