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朅,原名吴国英,清代诗人
吴国英是清朝时期一位杰出的诗人,其作品主要以悼亡和表达个人情感见长。
生于1857年,卒于1918年,字伯朅,四川名山县人。他早年曾在成都尊经书院学习,后在锦江书院和四川国学院任教,并担任过《蜀学报》的主笔。吴国英不仅是一位文学家,还是四川维新运动的参与者之一,曾参与组织“蜀学会”,并致力于学术研究与著述。
伯朅,原名吴国英,清代诗人
吴国英是清朝时期一位杰出的诗人,其作品主要以悼亡和表达个人情感见长。
生于1857年,卒于1918年,字伯朅,四川名山县人。他早年曾在成都尊经书院学习,后在锦江书院和四川国学院任教,并担任过《蜀学报》的主笔。吴国英不仅是一位文学家,还是四川维新运动的参与者之一,曾参与组织“蜀学会”,并致力于学术研究与著述。
【注释】 挽郭嵩焘联:这是对清代著名学者、诗人和文学家郭嵩焘的挽联。郭嵩焘字伯琛,号筠仙,湖南湘阴人,是近代著名的维新派思想家和改革家,曾任两广总督等职,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故有“郭嵩焘三朝元老”之称。郭嵩焘曾游历世界各地,并著有《使西纪程》一书。此联以赞美他的博学、才识和爱国精神为主题。 泛九万里星槎(chá),博物重图山海:泛泛地乘坐着远达天边的星槎,广泛地收集了丰富的地理知识
吴国英是清朝时期一位杰出的诗人,其作品主要以悼亡和表达个人情感见长。 生于1857年,卒于1918年,字伯朅,四川名山县人。他早年曾在成都尊经书院学习,后在锦江书院和四川国学院任教,并担任过《蜀学报》的主笔。吴国英不仅是一位文学家,还是四川维新运动的参与者之一,曾参与组织“蜀学会”,并致力于学术研究与著述
吴修凯(1764-1827)是清朝的著名诗人。他字子修,号思亭,出生于浙江海盐,是一位贡生,并曾担任布政使司经历等官职 。吴修凯的诗词作品数量不多,但在其有限的创作中,却表现出了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超的艺术造诣,尤其是他的《挽彭玉麟联》更是被后人广为传颂。 吴修凯的诗歌风格独特,以简洁明快的笔触描绘了他与友人之间的深情厚谊。《挽彭玉麟联》是其最著名的作品之一,通过对两位重要人物之间情感的描写
李拔是清代四川犍为人,字清翘,号峨峰,别号东溪居士。他是一位具有杰出文学成就的诗人,其生平和作品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下是对李拔的详细介绍: 1. 早年经历 - 科举历程:李拔的科举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历经六次乡试、三次会试才最终在38岁时考中进士。这一过程展现了他在逆境中不断努力的精神。 2. 官职生涯 - 政治仕途:李拔历任多个官职,包括湖北长阳知县、江夏知县、汉阳府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