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正中是雍正癸卯进士,曾官翰林院编修,外转至山西布政使。他不仅是清代的诗人,而且其作品《持衡妙善俗》更是流传至今的珍品。
陶正中的生平与仕途展示了清朝中后期文人的多重身份与经历。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后,他被选入翰林院任编修,这是朝廷中一个重要的官职,负责编撰国史、撰写诏令等重要任务。后来,陶正中因故离开翰林院,但并未影响他在文化史上的地位,他的诗作继续影响着后人。
陶正中是雍正癸卯进士,曾官翰林院编修,外转至山西布政使。他不仅是清代的诗人,而且其作品《持衡妙善俗》更是流传至今的珍品。
陶正中的生平与仕途展示了清朝中后期文人的多重身份与经历。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后,他被选入翰林院任编修,这是朝廷中一个重要的官职,负责编撰国史、撰写诏令等重要任务。后来,陶正中因故离开翰林院,但并未影响他在文化史上的地位,他的诗作继续影响着后人。
读史 商君修耕战,立约于徙木。 赏信罚随彰,卒以震巴蜀。 枭雄负异能,断制贵专独。 民可与乐成,创始每弗欲。 君子重违众,持衡妙善俗。 握机良所同,用意乃各属。 不见褚衣冠,终焉致巷哭。 译文: 商鞅提倡战争和耕种,在立下誓言后,就搬了一根木头来作为约定。 他实施的政策赏罚分明,因此最终使得巴蜀震动。 枭雄拥有独特的才能,决断力强大,但总是喜欢独自决定事务。 百姓可以享受成功的喜悦
陈法(子虚)是清代的诗人。 陈法(子虚),字子虚,号槜李诗系,生于清初,其生平与活动主要记录在《清史列传》中。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人,除了诗歌创作外,还涉及文学理论和批评,对当时及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影响
陈瑚(1875~1922),字沧玉,号枕山,一号趣园、趣园处士。 苗栗苑里人。 曾任苑里区长、台中台湾新闻社汉文部编辑记者。 明治三十五年(1902),参加雾峰诗人林朝崧倡设之「栎社」,三十九年(1906),「栎社」正式组织化,陈瑚为九名发起人之一。 与林痴仙、林幼春、赖绍尧、傅锡祺、庄云从等诗友,往来极为频繁。 同年(1906)因与「南社」诗人连雅堂、陈瘦云等人,对击钵吟看法不同
清代诗人陈沆,字太初,号秋舫。 陈沆(1785~1826),是清朝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他不仅在诗歌创作上有所成就,还是清代古赋七大家之一。他的生平和作品都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个人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