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定春是清代一位诗人,他的诗作主张“更法”、“改图”,体现了对清统治者的批评和对爱国热情的表达。
杨定春的生平资料并不丰富,其具体的成就与经历在史料中并未详细记载。然而,他的作品却以激昂的爱国情感和鲜明的时代特色而著称。他的诗作《挽左宗棠联》便是代表作之一,其中“盛业佐中兴,经济独优,四履有元勋辙迹;大星归上界,英灵不昧,九州拜丞相祠堂”这两句,不仅表达了对左宗棠军事才能的赞美,也寄托了作者对英雄人物逝去后的哀思与怀念。
杨定春是清代一位诗人,他的诗作主张“更法”、“改图”,体现了对清统治者的批评和对爱国热情的表达。
杨定春的生平资料并不丰富,其具体的成就与经历在史料中并未详细记载。然而,他的作品却以激昂的爱国情感和鲜明的时代特色而著称。他的诗作《挽左宗棠联》便是代表作之一,其中“盛业佐中兴,经济独优,四履有元勋辙迹;大星归上界,英灵不昧,九州拜丞相祠堂”这两句,不仅表达了对左宗棠军事才能的赞美,也寄托了作者对英雄人物逝去后的哀思与怀念。
【解析】 “盛业佐中兴,经济独优,四履有元勋辙迹”:辅佐中兴大业,经济才能最为突出,四方行走都有元勋的足迹。“四履有元勋辙迹”指左宗棠的足迹遍及全国各地。 “大星归上界,英灵不昧,九州拜丞相祠堂”:大鹏回归天庭,英勇的灵魂永不消失;全国各地都敬仰丞相的庙堂。 【答案】 ①“挽左宗棠联”是一副挽联,表达对左宗棠的颂扬和怀念之情。 ②上联:“盛业佐中兴,经济独优,四履有元勋辙迹”
杨道林是清朝的著名诗人。以下是对杨道林的相关介绍: 1. 生平背景 - 出生与教育经历:杨道林(1847—1926),字荫乔,青县于董经村人,同治十二年(1873)举人,考取咸安宫官学教习,端郡王载漪闻其品端学萃,聘为其子溥俊师。光绪二十一年(1901)改内阁中书,俸满,遴放陕西同知,到省后即充陕西乡试同考官,旋补佛坪厅同知,调宁陕厅同知。两厅均有惠政,士民建碑纪德,至今感篆。 - 政治生涯
清末云南昆明人,字秋帆,号思复。 日本振武学校留学生。 光绪三十一年参加同盟会。 次年回国。 在滇任体操学堂监督,旋改任腾越巡防营管带。 联络志士,准备起义。 三十三年拟于当地发难,事泄出走东京。 与吕志伊等在日组织云南独立会,开大会于东京锦辉馆,到会者数千人,被推为干事。 后至缅甸仰光,与居正等创办《光华日报》,撰文宣传三民主义。 不久回云南发动永昌起义。 失败后病死。 生卒年
杨桢(1630~?),字梦楼,号潮观,无锡人。他是一位清代诗人,以其丰富的诗词作品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下面将从杨桢的生平、诗词成就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1. 早年经历:杨桢自幼聪明过人,读书速度惊人,据说一目数行。然而,尽管才高八斗,他最终未能通过科举考试,这可能与他的生活态度有关,他选择了专注于医学事业。这一选择不仅体现了他的人生智慧,还彰显了他对社会贡献的责任感。
清代诗人“瑞澄”并非人名,而是对清朝大臣瑞澄的误称。实际上,他是一位清末重要的官员,字莘儒,号心如,是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琦善之孙,黑龙江将军恭镗之子。瑞澄的生平和事迹主要围绕其在清朝末年的官职与贡献展开,尤其是在镇压武昌起义中的角色和影响。 瑞澄生于1863年,死于1915年,其一生经历了清朝由盛转衰的过程。他的仕途颇为起伏,早年声名不佳,但因家世背景和后来的成就而逐渐得到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