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椿年是清代著名的诗人,字伯椿,号蔚乔,是桐城人。
杨椿年自幼聪颖,异于常人,弱冠时便工古文词,得到了姜宸英和朱彝尊等人的赞誉。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中进士,改任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授翰林院检讨,分修《政治典要》。雍正初年充《明史》及《一统志》、《国史》三馆纂修官,历擢侍读学士,充日讲起居注官,兼修《三朝实录》。还与修《世宗实录》,乾隆二年(1737年),以原官致仕。
杨椿年是清代著名的诗人,字伯椿,号蔚乔,是桐城人。
杨椿年自幼聪颖,异于常人,弱冠时便工古文词,得到了姜宸英和朱彝尊等人的赞誉。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中进士,改任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授翰林院检讨,分修《政治典要》。雍正初年充《明史》及《一统志》、《国史》三馆纂修官,历擢侍读学士,充日讲起居注官,兼修《三朝实录》。还与修《世宗实录》,乾隆二年(1737年),以原官致仕。
【注释】 阅遍红桥第五亭,更寻芳径渡芦汀。 芙蓉花里禅关掩,杨柳阴中画舫停。 碧巘遥凌孤塔白,从篁高拥一楼青。 几回欲去还留恋,聊写新诗付石屏。 【赏析】 此为游览小金山之作,首联总括游踪,颔联写景兼点题意,颈联对仗工稳,尾联抒发感慨。全诗意境优美,清新淡雅。 “阅遍红桥第五亭,更寻芳径渡芦汀。” 在游览过著名的红桥和五亭之后,诗人又沿着芳香四溢的小径来到芦汀渡口。 “芙蓉花里禅关掩
【注释】 江宁镇:今南京市。吴会:吴地,即今天的江苏一带。建康:今南京,古时也称建康。消沉老僧:形容僧人的神态。 【赏析】 此诗为登临之作。首二句写山势雄浑。三、四句写江流浩渺和水鸟翔集。五、六句写山川雄丽,物产丰富。末二句写僧人闲情逸致,抒发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领悟,也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整首诗意境优美,富有生活气息,是一首优秀的山水小诗
杨椿年是清代著名的诗人,字伯椿,号蔚乔,是桐城人。 杨椿年自幼聪颖,异于常人,弱冠时便工古文词,得到了姜宸英和朱彝尊等人的赞誉。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中进士,改任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授翰林院检讨,分修《政治典要》。雍正初年充《明史》及《一统志》、《国史》三馆纂修官,历擢侍读学士,充日讲起居注官,兼修《三朝实录》。还与修《世宗实录》,乾隆二年(1737年),以原官致仕
清代诗人杨绍基,字履亭,是清嘉庆三年的举人,曾任浙江永康县、河南南召县等职。他的诗歌集《芙蓉水涨歌》中描绘了湖边的景象和观潮时的激动心情。 杨绍基不仅是一个诗人,他还是一名官员。作为清朝时期的官员,他以慈爱和安静的态度治理南召瘠邑,使百姓感到快乐。在面对灾荒年月时,他还用自己的俸钱赈济灾民,积极救灾。这些事迹表明,杨绍基不仅是一位文人,更是一位具有高尚品德和责任心的官员
杨廷果是清代的诗人。 字令贻,生于清乾隆年间(1715-1773年),籍贯为江苏无锡。他是一位性情闲逸、学识渊博的文人,一生未曾涉足仕途,与吴峻和王宫等文友结伴,他们的友情在诗篇中得以展现。杨廷果的书学造诣受到宋人的影响,但同时也缺乏一定的风骨。他的诗词才华得到了当时文人的认可,尤其是在琴艺方面,他不仅精通古琴,还兼长琵琶
杨椿年是清代著名的诗人,字伯椿,号蔚乔,是桐城人。 杨椿年自幼聪颖,异于常人,弱冠时便工古文词,得到了姜宸英和朱彝尊等人的赞誉。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中进士,改任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授翰林院检讨,分修《政治典要》。雍正初年充《明史》及《一统志》、《国史》三馆纂修官,历擢侍读学士,充日讲起居注官,兼修《三朝实录》。还与修《世宗实录》,乾隆二年(1737年),以原官致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