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衡,原名刘鼒,清代诗人
清代诗人刘鼒是清代吴县光福人,字时衡,号碉芗,一作碉香。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还是一位在学术界有显著成就的学者。以下是关于他的详细介绍:
- 基本生平
- 基本信息:刘鼒,字时衡,号碉芗,又号碉香,清吴县(今江苏苏州)光福人。
- 学术背景:刘鼒肆业于紫阳、正谊书院,深受钱大昕、费振勋赏识。他与叶廷琯为老友,以经义教授生徒,人称古君子。
- 文学成就
- 诗歌特色:刘鼒的诗笔工巧,格高气静,被誉为“射行实践”的典范。他著有《归砚山房遗诗》等作品,展示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 诗词名句:在刘鼒的诗词中,有许多经典之作,例如《挽曾国荃联》:“海隅全靖妖氛,经七年砥柱东南,帝谓元勋资坐镇;节署欣瞻福曜,才数月暌违左右,公胡远道赋游仙。”这句诗展现了他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以及对自己命运的感慨。
- 社会影响
- 人际关系:刘鼒喜读宋儒书,以射行实践为本,与许多文人墨客保持密切的联系,其中包括冯桂芬,两人为师友关系。
- 文化贡献:他不仅在文学上有所建树,还在教育领域做出了贡献。咸丰元年(1851年),他举孝廉方正,成为清朝时期的一名官员。
- 个人生活
- 家族背景:刘鼒的家族背景深厚,其祖辈在地方上有较高的声望。这种家族背景为他提供了良好的教育资源,并影响了他一生的志向和追求。
- 个人经历:刘鼒的生活经历丰富多样,他在官场上的活动和对国家的忠诚使他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他的诗文作品也反映了他的思想感情和时代背景。
- 学术成就
- 著作:除了文学创作外,刘鼒还著有其他著作,如《归砚山房遗诗》,这些作品都体现了他的文学才华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 文学地位
- 文学史地位:虽然有关刘鼒的具体文学作品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资料较少,但他的诗歌和其他文学作品无疑丰富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宝库。
- 历史评价
- 历史评价:刘鼒在历史上的评价较为有限,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的文学作品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并为后世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尽管有关刘鼒的直接资料相对有限,但通过以上介绍可以窥见他在清代文坛的重要地位和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刘鼒的诗歌作品和学术成就都显示了他在文学和文化领域的卓越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