勋字少宣本出洛阳元魏迁洛阳二十万家实云中故其父祖而上为云中人至少宣客居济南乐其风土遂占籍焉少日住太学与兄谯庭老俱有声场屋间南渡后专于诗学往往为人所传其先世本衣冠家风流蕴藉都无科举气见于文字者亦然尝有诗云万里风沙怜病客几年刁斗厌寒更人怜直道违时好自喜閒身与世疏击筑漫流燕客泪佩兰谁识楚臣心济南云午风襟袖知秋早甲夜阑干得月多又云船行著色屏风里人在回文锦字中百和香薰风过处万盘珠落雨来时此类甚多少宣长于尺牍落笔皆有可观其乐府如暮鸦庭院春阴淡之句尤可喜也
生卒年:?-?
刘勋
查阅内容
绝句:车毂春雷震屋山,马蹄乱雹响柴关。 译文: 春天的雷声如同战车滚动,震耳欲聋地响彻整个山谷;马蹄踏在冰雹上,发出杂乱无章的声响,仿佛是打在柴门上一样。什么时候能够找到一个茅草庵子,不再被车马之尘埃污染、打扰? 赏析: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景象描绘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向往与对世俗生活的超脱。首联“车毂春雷震屋山,马蹄乱雹响柴关”,以雷霆之势开篇,既表现了自然界的壮观
【注释】 1. 相媒:互相匹配,相得益彰。2. 清妍(yán):清秀美好的样子。3. 良宵:美好的夜晚。4. 可怜:可叹,可惜。 【赏析】 《同赵宜之赋梨花月》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绘了梨花月夜下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雪树生香淡月边,相媒相合斗清妍。 空庭冷落秋千影,虚度良宵亦可怜。 第一句“雪树生香淡月边”,描绘了梨花盛开时的情景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读懂全诗,然后逐句分析其内容与形式特点,最后点出手法及其效果。本题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这是对理解性默写的要求。解答此题时,要通读全诗,把握其思想感情;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写出诗句、对应的译文及注释和赏析即可。 杜善甫《乞炭》,这首诗是借咏炭以喻人。作者以咏物诗的体裁
我们逐句解读这首诗: 第一句:“警盗何烦鼓夜挝。” - 这句诗的关键词是“警盗”,即警告盗贼,防止盗窃行为。"鼓夜挝"表示使用鼓声来警示夜晚的盗窃行为。这可以理解为诗人在提醒人们注意安全,防范可能的盗窃事件。 第二句:“丽谯清昼卷高牙。” - “丽谯”通常指的是城楼上的谯楼,而“高牙”则是形容谯楼上的旗杆很高。这句话描绘了一幅谯楼在晴朗的白天被升起的景象
【注释】 春日:春天的早晨;粉蝶:蝴蝶,此处指蜜蜂;耽:沉溺;和蜜:比喻酿蜜;痴:愚蠢;黄峰:黄色的蜂房;小轩:小房子;无事:没有事做,闲着;如我:像我一样;卧看:躺着看;点砚池:用杨花点缀砚台。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春游的七言绝句。诗中以春日为背景,借蜜蜂采蜜、观赏杨花之景,表达了诗人悠闲惬意的心境。首句写春日清晨,蜜蜂在花丛中采蜜,沉浸其中。二句写蜂房和蜜,比喻酿蜜,形容蜜蜂的劳作
【注释】 1. 曹吉甫:作者友人,官位不高。 2. 争教:怎可教。 3. 将何语:将说什么话? 4. 卧壁糊涂:指画在墙壁上的图画模糊不清。 5. 小女:女儿。 6. 老兵:老仆人。 7. 东斋:书房或卧室。 8. 系马:拴住马。 9. 泥:醉如泥。 【译文】 官职虽低头不低下,争奈有志竟成空。 向人指画将何语,躺壁糊涂不解题。 小女绕床犹戏剧,老兵伏地亦悲啼。 春风系马庭前树,只想东斋醉似泥。
注释:不寐的意思就是睡不着,这里用“不寐”来表达诗人无法入睡。酪奴是古代对奴隶的一种称呼,这里指代自己的妻子。追咎前非四十年,意思是回想过去的四十年里,自己犯下的错误太多,现在睡不着就是因为在想这些事情。一夜虫声相计会,意思是一夜中,所有的虫都叫个不停,好像在商量着什么。并催白发到愁边,意思是这些声音不断刺激着我的神经,让我的头发一天天变白,我为此感到忧愁。 赏析:这首诗以诗人的失眠为线索
注释:张老豆经常给新来的秀才送饭,郑家的米不用赊账。客人来了,我就煮粥招待,要与郑齐奴一较高下。 赏析:此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心和对生活的热爱。张老豆对新来的秀才非常热情,每次都能及时送上饭菜,让郑家的生活充满了温馨和欢乐。郑家的大米不需要赊账,这体现了作者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当客人来访时,诗人总是能够迅速准备上好佳肴,让客人感到宾至如归。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对郑齐奴的赞美和挑战
注释:秋天的凉爽,是桃笙乘着凉意带来的微风;而纨扇却无力驱散暑气。即使年纪大了,生病了,也不介意风露的寒冷,不能让它们增加鬓边的白发。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借物抒情,以物喻人。全诗通过咏物,表达了对老病缠身之人的关心和祝愿之情。首句写秋凉时桃笙乘势而来,为人们带去一丝凉爽之意;次句则写纨扇无力驱走暑热,暗指自己年迈体弱,无法抵御炎热之苦;三句则表达了对老病之人的关切与担忧
注释:摆脱了儒生帽冠,自然感到轻松自在。还让家中琐事不要烦扰。只要百钱便可挂上青藜杖,不须再去先生那里登高望远了。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归隐生活的诗。诗人脱下官服,回家过起了清闲自在的生活。他不再为家事操劳,百钱即可买得青藜杖,不必去登高山观四时之景,不必再为写诗而烦恼了。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和满足
相关推荐
金代诗人李好复,字仲通,是安喜人,在金明昌二年考中进士。他的生平、作品和文学成就都值得深入了解和研究。下面将具体介绍金代诗人李好复: 1. 李好复的生平背景 - 个人身份与成就:李好复字仲通,是金朝时期的一位进士,他在金明昌二年成功考取进士。 - 官职经历:李好复曾任榆次县令,并在警巡使任内表现出色。 2. 李好复的作品特色 - 诗作风格:李好复的诗歌风格独特,既有豪放之气又有婉约之情
金蓟州丰润人,字子宪。 世宗大定二十八年进士。 调定平县令,引泾水溉田,民赖其利。 至宁初为陕西按察副使。 夏军围平凉,城中矢尽。 庸募人取夏兵射城上之箭以供急需,又出府库赏有功者,平凉赖以不失。 迁按察转运使。 后改定海军节度使致仕。 生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