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庐,原名元度,清代诗人
董元度是清朝乾隆年间的著名诗人。他以春柳诗著称,并秉承家学,年少便以春柳诗闻名于世。
董元度(1712~1787)字寄庐,号曲江,平原县董路口村人。他是在清乾隆年间脱颖而出的诗人。他的《假后寄故园兄弟》等作品显示了他对自然景观和亲情的深刻感悟。同时,他还创作了诸如《夜雨读朱太史次筠李上舍蟠木联句见示诗慨然感赋》、《送同年孔芷堂农部奉使秦中》等诗歌,反映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深邃的思想感情。
寄庐,原名元度,清代诗人
董元度是清朝乾隆年间的著名诗人。他以春柳诗著称,并秉承家学,年少便以春柳诗闻名于世。
董元度(1712~1787)字寄庐,号曲江,平原县董路口村人。他是在清乾隆年间脱颖而出的诗人。他的《假后寄故园兄弟》等作品显示了他对自然景观和亲情的深刻感悟。同时,他还创作了诸如《夜雨读朱太史次筠李上舍蟠木联句见示诗慨然感赋》、《送同年孔芷堂农部奉使秦中》等诗歌,反映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深邃的思想感情。
【注】八岩关:山名,即今山西五台县东北的北岳恒山十八盘上之东峰。 八岩关 天险因时设,居然百二同。 六师才出牧,一旅漫言功。 草木愁烟里,车徒楚雨中。 茫茫孤戍意,不敢泣途穷。 注释: 1. 天险因时设:指八岩关地势险要,是古代军事防御的重要关隘。 2. 居然百二同:形容八岩关地势险要,与“百二秦关”相似,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3. 六师才出牧:指六师出征,但未能取得重大胜利。 4
平山堂看荷 云水无消歇,平堤尚芰荷。 棹歌随意住,鸟语不能多。 山远迷秦望,天低近汨罗。 老僧如旧燕,补屋又来过。 注释: ①平山堂:在苏州城西阊门外的平山上。因唐白居易曾建亭于山上,故名。 ②芰荷:荷花。 ③棹歌:船夫的歌声。 ④秦望:即秦淮,位于今江苏南京市。 ⑤汨罗:屈原投江处。 赏析: 《平山堂看荷》是一首描写荷花的七言古诗,诗人通过对平山堂上荷花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
董元度是清朝乾隆年间的著名诗人。他以春柳诗著称,并秉承家学,年少便以春柳诗闻名于世。 董元度(1712~1787)字寄庐,号曲江,平原县董路口村人。他是在清乾隆年间脱颖而出的诗人。他的《假后寄故园兄弟》等作品显示了他对自然景观和亲情的深刻感悟。同时,他还创作了诸如《夜雨读朱太史次筠李上舍蟠木联句见示诗慨然感赋》、《送同年孔芷堂农部奉使秦中》等诗歌,反映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深邃的思想感情
元志是清代的诗人。 字硕揆,号借巢,出生于盐城,他的诗才与学问在清代诗坛上独树一帜。元志不仅以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而且其生平事迹也为后世所传颂。他的作品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思想情感,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风貌,是研究清代文化和历史的宝贵资料
王冲,字景儒,其先自太原(今属山西)迁居虞城(今属河南)。 真宗大中祥符中进士,知兴国军永兴县,后授武昌军掌书记。 仁宗天圣初历知寿邱、晋源、陈留县。 因忤宦官罗崇勋,除名贬雷州。 景祐初仁宗亲政,起知越州会稽县。 康定初通判乾州、华州。 历知乾、洋、泰等州,领南京留司御史台。 嘉祐元年卒,年六十八。 《公是集》卷五三有《王公墓志铭》。 生卒年
清代诗人王炘并非“不知道”,而是王炘(1617-1672),他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清代诗人,字济似,号晓岩,别号茨庵,是直隶雄县(今属河北)人,他的诗作在清代有着一定的地位和影响。 王炘的诗歌创作始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国变之后,他迁徙至六合,以课子女作诗为生,躬耕为业,持续四十余年,直至康熙十年(1671年)才返回故里。这一时期,正是清朝初年的动荡与变革期,王炘身处乱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