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炘
【解析】 “秋欲深”是说秋天已到深秋了,“共浮沉”是说大家在一起随波逐流。“孤城远望云栖树,野浦斜看鸟入林”是说站在山脚下的这座孤零零的城池上,远望着云雾缭绕的山峰,树林里传来鸟儿归巢的声音。“烽火烟迷山律律,江流声合马骎骎”是说烽火在黑夜中烧起,烟雾弥漫着整个山谷,江面上的波浪声和马蹄声交织成一片。“新亭孤酌堪流涕,暮雨无端送笛音”意思是说在这荒凉的地方,只有一个人对着酒独酌,不禁悲从中来
诗句释义: 1. 才酌东堂下,云生江外峰。 - 才刚在东堂饮酒时,天空中云朵生出,远处山峰若隐若现。 2. 咽蝉催暮柳,残雨引疏钟。 - 夜深时分,蝉声低沉仿佛催着傍晚的柳树,细雨轻飘仿佛引动了寺庙中的钟声。 3. 夜色余归意,苔痕著客踪。 - 夜色渐浓,心中还留有回家的念头;脚下的苔痕显露出旅途的足迹。 4. 酒怀那可恃,遮莫此愁浓。 - 即使心中有酒来解闷,也无法驱散心中的愁绪。 译文:
【注释】 1. 山色侵楼重:山的颜色侵入了楼的周围,显得更加厚重。 2. 竹阴傍涧清:竹林在溪流旁,清幽静谧。 3. 绿峰群寂寂:绿色的山峰一片寂静,没有人声。 4. 黄鸟独声声:只有一只黄色的小鸟在鸣叫。 5. 雾聚松枝合:云雾聚集在一起,覆盖着松树的枝叶。 6. 樵稀石面生:打柴的人稀少,岩石裸露。 7. 云收余峭壁:云彩收起了陡峭的岩石。 8. 日影北林更:太阳的影子投映到北边的树林上。
注释: 七月十二日入山收稻有怀纪仲霁两寺:指两座寺庙,即钟鼓寺和普福寺。 咽:形容声音低沉、哀婉。 山桥夕路幽:山中的桥在傍晚时分显得格外宁静而幽深。 未几:不久。 新落叶:刚落下的叶子。 已满旧溪头:已经堆积满了溪水的源头。 西去时将晚,东游事亦休:向西行去的时候,天色已经很晚了;向东游玩的事也停止了。 秋苔新月上,杂沓使人愁:秋日里,月光映照下的苔藓与杂草交织在一起,给人一种忧愁的感觉。
弗弗西风秋欲深,乱离此日共浮沉。 孤城远望云栖树,野浦斜看鸟入林。 烽火烟迷山律律,江流声合马骎骎。 新亭孤酌堪流涕,暮雨无端送笛音
才酌东堂下,云生江外峰。 咽蝉催暮柳,残雨引疏钟。 夜色余归意,苔痕著客踪。 酒怀那可恃,遮莫此愁浓。
两寺钟声咽,山桥夕路幽。 未几新落叶,已满旧溪头。 西去时将晚,东游事亦休。 秋苔新月上,杂沓使人愁。
山色侵楼重,竹阴傍涧清。 绿峰群寂寂,黄鸟独声声。 雾聚松枝合,樵稀石面生。 云收余峭壁,日影北林更。
清代诗人王炘并非“不知道”,而是王炘(1617-1672),他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清代诗人,字济似,号晓岩,别号茨庵,是直隶雄县(今属河北)人,他的诗作在清代有着一定的地位和影响。 王炘的诗歌创作始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国变之后,他迁徙至六合,以课子女作诗为生,躬耕为业,持续四十余年,直至康熙十年(1671年)才返回故里。这一时期,正是清朝初年的动荡与变革期,王炘身处乱世之中
清代诗人王炘并非“不知道”,而是王炘(1617-1672),他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清代诗人,字济似,号晓岩,别号茨庵,是直隶雄县(今属河北)人,他的诗作在清代有着一定的地位和影响。 王炘的诗歌创作始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国变之后,他迁徙至六合,以课子女作诗为生,躬耕为业,持续四十余年,直至康熙十年(1671年)才返回故里。这一时期,正是清朝初年的动荡与变革期,王炘身处乱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