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天,原名长安中鬼,唐代诗人

“长安中鬼”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描绘了长安秋夜的宁静与鬼市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繁华背后的孤独感和对人间烟火气的怀念。下面将详细分析“长安中鬼”:

  1. 诗人生平与创作背景
  • 白居易简介: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其诗歌作品以平易近人和情感真挚著称。他的诗歌题材广泛,既有反映社会现实的现实主义作品,也有表达个人情感的抒情之作。
  • 创作时期:该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七年(公元812年),此时白居易正处于仕途上升期,但因政治斗争受挫,被贬为江州司马,身处困境之中,仍不忘抒发对长安生活的怀念。
  1. 诗歌原文
  • 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室有月(吟)。
  • 九衢生人何劳劳,长安土尽槐根高(和)。
  • 长安秋夜,有人闻鬼吟,又有和者。
  • 相传务本门是鬼市,或风雨晦冥,皆闻其諠聚之声焉。
  1. 诗句解析
  • “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室有月(吟)”:此句描绘的是长安城的夜景,夜晚的街道寂静无声,只有月亮高挂,营造出一种孤寂而深邃的氛围。
  • “九衢生人何劳劳”:这里的“生人”指的是在长安城中奔波劳碌的人们,他们的生活节奏匆忙而疲惫,反映了都市生活的忙碌和无常。
  • “长安土尽槐根高”:通过槐树生长的景象,比喻那些在长安城中辛勤劳作,但地位并不显赫的普通人。
  • “相传务本门是鬼市,或风雨晦冥,皆闻其諠聚之声焉”:描述了长安城内一个名为务本的门附近有一个鬼市,人们在风雨晦冥的天气里,都能听到那里热闹的声音。这反映了长安夜市的繁荣及其背后可能隐藏的阴暗面。

“长安中鬼”不仅是一首描写长安城秋夜景象和鬼市喧闹的诗歌,更深层次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复杂性和诗人内心的感慨。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能领略到唐代诗歌的魅力,还能对当时的社会生活有更深入的了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