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诗人林兴泗,湖北孝感人,是雍正十二年(1734)任台湾知县的监生。
关于林兴泗的生平与经历,他的具体信息相对较为匮乏。根据现存的资料,林兴泗在担任台湾知县期间,其具体职责及对当地文学的贡献尚不明确。不过,他在诗歌创作方面留下了几首作品。这些诗作虽然数量较少,但足以窥见其艺术才华。
清代诗人林兴泗,湖北孝感人,是雍正十二年(1734)任台湾知县的监生。
关于林兴泗的生平与经历,他的具体信息相对较为匮乏。根据现存的资料,林兴泗在担任台湾知县期间,其具体职责及对当地文学的贡献尚不明确。不过,他在诗歌创作方面留下了几首作品。这些诗作虽然数量较少,但足以窥见其艺术才华。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在雨中感受到的孤独和忧虑。下面是逐句的释义: 1. 伤禾坏舍事堪危,云尚重重雨尚垂。 - “伤禾”指的是农作物因为雨水过多而受损,“坏舍”可能是指房屋因风雨受损。这两句表达了对自然现象带来的困扰和担忧的情绪。 - “云尚重重雨尚垂”描绘了天空中的云层厚重,雨丝连绵不绝的情景,反映了天气的恶劣。 2. 人意皇皇今若此,天心漠漠欲何为。 -
诗句释义: 潮声和雨声不停地催促着我,连续几天的垂头丧气让我感到兴味尽失。 译文: 海浪的声音在不停地敲打着耳膜,雨水的淅沥声似乎也在催促我前进。这几天,我总是无精打采,甚至对任何事情都失去了兴趣。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雨中的生活状态和心情变化。通过“潮声聒耳”与“雨声催”,生动地表达了外界环境的喧嚣与压迫感,使读者能深刻感受到诗人所处的环境氛围。接着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雨中的所见所感,以及对生活困境的感慨。 第一句“才看倒峡又倾盆”描述了作者刚从峡谷中走出来,就被瓢泼大雨淋湿的景象。这里的“倒峡”可能是指山势陡峭的地方,而“倾盆”则形容雨水大到无法阻挡。这句诗通过对比峡谷的自然景象和突如其来的大雨,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之情。 第二句“两地关心错昼昏”表达了作者在雨中行走时的困惑和无助。这里“两地”可能是指作者的家乡和他所在的地区
【诗句释义】 1. 怪底泉声不断流,衙斋六月冷如秋。 译文:奇怪地,泉水的声音似乎永远不会停歇,即使在六月份的炎热中也感觉如同秋季般寒冷。 注释:衙(yá),官署或衙门。此处指官府。 2. 凄风几阵树脱叶,老雨连朝人白头。 译文:几场凄凉的风雨后,树木纷纷脱落了叶子,而连绵不断的雨水让人感到岁月的流逝,不知不觉间头发已变白。 注释:几阵,多次。凄风、老雨:都形容天气寒冷,风雨交加。 3.
林抟秋,偕瀛社社友欧阳朝煌内渡至福州捐监。 大正十三年(1924)受聘为「高山文社」名誉讲师。 昭和十三年(1938)七月卒,年七十有九。 〖参考谢汝铨〈瀛社老友林抟秋兄作古悼词〉:「飘零书剑渡瀛东,文甲寄踪天后宫。 绛帐谈经廿馀载,诸生弦诵坐春风。 」,刊于《风月报》七十二期,1938年9月15日;黄文虎〈艋舺旧文人回忆录〉,《台北文物》一卷二期,1953年4月,页35至39
金门诏(1672—1751)是清代著名的诗人,其生平和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一定的影响。金门诏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人,还曾担任过官职,并在官场中有所作为。以下将从他的生平、文学成就、以及代表诗作等方面进行具体介绍: 1. 基本信息 - 出生与籍贯:金门诏,字东山,号紫石,江苏江都人,出生于1672年。 - 教育背景:他是乾隆元年的进士,这显示了他在科举考试中的优异成绩。 - 官职经历:官寿阳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