淦亭,原名黄如许,清代诗人
黄如许是清代诗人。
字淦亭,生于清光绪五年(1879年),原籍竹堑南门,是清末的一位有才华的文人。他不仅在科举考试中获得了恩贡生的身份,而且担任了台湾县儒学训导的职位。他的一生虽短暂,却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淦亭,原名黄如许,清代诗人
黄如许是清代诗人。
字淦亭,生于清光绪五年(1879年),原籍竹堑南门,是清末的一位有才华的文人。他不仅在科举考试中获得了恩贡生的身份,而且担任了台湾县儒学训导的职位。他的一生虽短暂,却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诗句输出:秋风帘内启芜函,蜡炬当风映酒衫。 译文输出:秋风在帘子内部吹动,打开了一封废弃的信函,蜡烛的火光在风中摇曳,映照着主人的衣襟。 注释输出:秋风,指的是秋天的风。帘内,指的是门帘里面。启芜函,是指打开废弃的信函。蜡炬,指的是蜡烛。当风,指风在吹动。映酒衫,是指蜡烛的火光映照在主人的衣襟上。 赏析输出: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日夜晚,烛光摇曳的画面。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秋风、帘内、芜函
逐句释义: 1. “遗编丛卷有尘埋”:这里指的是书籍被遗忘,积满了灰尘。 2. “破到难堪手细揩”:当书被打开到无法忍受的破损程度时,人们用手轻轻擦拭。 3. “借此守残兼抱缺”:利用这些破旧的书来保护和保存它们,同时弥补它们的损失。 4. “不妨净几巧安排”:在整理这些书籍的同时,也可以巧妙地布置空间,使环境变得整洁。 译文: 遗散的书籍堆积如山,满是尘埃; 当我小心翼翼地翻开它们
【新居落成】 作室非关富有馀,免遭风雨足安居。 家无子敬千囷粟,架只匡衡数卷书。 【注释】:新居落成。作室非关富有馀,免遭风雨足安居。家无子敬千囷粟,架只匡衡数卷书。 【译文】: 新屋落成,并非因为家中有钱。免除了风雨的侵袭,可以安心居住。家中没有子敬那样的粮食仓库,架上只有匡衡那样的几卷书。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新居落成的喜悦之情和对生活的期许。首句“作室非关富有馀”
【解析】 “潜园探梅”是一首咏物抒情诗。诗人以梅自比,借梅自喻,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首句写春迟梅晚,次句写梅花已开,而游客不知;三句写风雪重,卷帘看花;末句写因风雪阻隔,不能相见,只好托物寄情。 【答案】 今年春比去年迟, 开到园梅客未知。 涵镜轩前风雪重, 卷帘好共看南枝
黄如许是清代诗人。 字淦亭,生于清光绪五年(1879年),原籍竹堑南门,是清末的一位有才华的文人。他不仅在科举考试中获得了恩贡生的身份,而且担任了台湾县儒学训导的职位。他的一生虽短暂,却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黄继业是清代诗人,字子修,台湾县人。 黄继业在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考中拔贡,这一成就在当时的科举体系中是相当优秀的。关于他的生平,目前的资料非常有限,只知道他是一位拔贡出身的诗人,其具体的生平、经历以及创作生涯不详
黄茂清,出役艋舺保局,协助日方办理绥抚事务。 次年(1896)与日人水野遵,及台湾士人陈淑程、李石樵共组「玉山吟社」。 后又加入「淡社」、「瀛社」。 明治三十年(1897)拜命台北办务署雇员,同年授佩绅章。 明治卅三年(1900)补任大稻埕公学校教师,后担任《台湾日日新报》记者。 明治四十年(1907)秋八月病卒,年三十九。 〖参考鹰取田一郎《台湾列绅传》,台北:台湾总督府,1916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