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祥棣是清代的诗人。
闽县人(今属福建省),是一位生活在清朝时期的文学家,以其诗词作品《望月》和《簪花》闻名。他的生平与创作活动主要集中在晚清时期,具体来说,大约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他的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也表达了他们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
齐祥棣是清代的诗人。
闽县人(今属福建省),是一位生活在清朝时期的文学家,以其诗词作品《望月》和《簪花》闻名。他的生平与创作活动主要集中在晚清时期,具体来说,大约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他的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也表达了他们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
【注释】 1.今夕:今夜。 2.皎然:明亮的样子。 3.千里隔:相隔千里。 4.清净:指佛家所说的清净心,即无分别心、无染污心、无贪心、无嗔心、无痴心等。悟因缘:领悟事物的因果联系。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望月时所作,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宇宙的感悟。 首句“今夕是何夕”,问的是今夜是何时,表达诗人对时间的感慨。 第二句“当头月皎然”,描绘了明亮的月亮高悬在天际,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月亮的喜爱。
注释: 簪花:在头发上插花。 间:夹杂,点缀。 拈:用手指取。 金剪出朱栏:用金剪修剪红栏杆上的花枝。 桃萼(è):桃花的花苞。 梨(lí)太白:白色的梨子。 选香选色称心难:选择花朵的颜色和香味都很难。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女子挑选花簪的场景。诗中的女子善于观察,她用金剪修剪红栏杆上的花枝,想要挑选到名贵的花来装饰自己的发髻。然而,她发现桃花的花瓣过于娇艳,梨花的颜色又过于淡雅
郑贻林,《台湾文献》十卷三期,1959年9月,页79;林朝崧〈台中遇郑君贻林及同社庄君太岳赋赠〉,《无闷草堂诗存》;许雪姬〈日治时期台湾的「通译」〉,发表于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主办「海峡两岸台湾史学术研讨会」,2004年8月15、16日,页460;傅锡祺《栎社沿革志略》,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63年。 〗生平诗作多发表于《台湾日日新报》、《汉文台湾日日新报》、《台湾文艺丛志》等报刊
蒋莼是清朝时期的诗人。 字若子,号硕舆,生于清代乾隆年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和戏曲家。他与袁枚、赵翼并称江右三大家,显示了他在当时文坛的地位。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脱俗,深受后人的赞誉
“德宣”并非清代诗人,实际上可能是一个笔误或误解。德宣,字子浚,号西涧,是清代的一位官员和诗人,他出生于汉族旗人家庭。他的生平与作品在清代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 德宣的诗歌创作涵盖了许多主题,包括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对社会现象的批评以及对个人情感的体验。例如,他的《秋日偶过西山》展现了他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生活哲理的思索: - 《秋日偶过西山》:“几日酒樽满,不知秋已深。出门随雁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