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几,原名李及,宋代诗人
宋范阳人,后徙郑州,字幼几。
登进士第。
历官大理寺丞、三司户部副使、工部侍郎,曾知陇、延、秦、杭、郓等州及应天、河南等府。
所至简严,乐道人善。
知杭州时,不事宴游。
在郡数年,不市一物,及离任,唯市《白乐天集》一部。
后召拜御史中丞。
卒年七十。
谥恭惠。
生卒年:?-?
幼几,原名李及,宋代诗人
宋范阳人,后徙郑州,字幼几。
登进士第。
历官大理寺丞、三司户部副使、工部侍郎,曾知陇、延、秦、杭、郓等州及应天、河南等府。
所至简严,乐道人善。
知杭州时,不事宴游。
在郡数年,不市一物,及离任,唯市《白乐天集》一部。
后召拜御史中丞。
卒年七十。
谥恭惠。
生卒年:?-?
宴寂与师同出自《送僧归护国寺》,宴寂与师同的作者是:李及。 宴寂与师同是宋代诗人李及的作品,风格是:诗。 宴寂与师同的释义是:宴寂与师同:宴寂即宴会后的寂静,与师同指的是与僧人一同体验寂静。此处意指与僧人一同在寂静中度过宴会后的时光。 宴寂与师同是宋代诗人李及的作品,风格是:诗。 宴寂与师同的拼音读音是:yàn jì yǔ shī tóng。 宴寂与师同是《送僧归护国寺》的第8句。
何时结香社出自《送僧归护国寺》,何时结香社的作者是:李及。 何时结香社是宋代诗人李及的作品,风格是:诗。 何时结香社的释义是:何时结香社:指何时能够组织一个文人雅士聚集的社团,共同结伴赏花品茗,享受清雅的生活。 何时结香社是宋代诗人李及的作品,风格是:诗。 何时结香社的拼音读音是:hé shí jié xiāng shè。 何时结香社是《送僧归护国寺》的第7句。 何时结香社的上半句是:穿林锡杖风
穿林锡杖风出自《送僧归护国寺》,穿林锡杖风的作者是:李及。 穿林锡杖风是宋代诗人李及的作品,风格是:诗。 穿林锡杖风的释义是:穿林锡杖风:锡杖穿过树林,杖身随风摇曳。锡杖,指佛教徒所持的锡杖,此处比喻僧人行走于林间。 穿林锡杖风是宋代诗人李及的作品,风格是:诗。 穿林锡杖风的拼音读音是:chuān lín xī zhàng fēng。 穿林锡杖风是《送僧归护国寺》的第6句。 穿林锡杖风的上半句是
入舫袈裟月出自《送僧归护国寺》,入舫袈裟月的作者是:李及。 入舫袈裟月是宋代诗人李及的作品,风格是:诗。 入舫袈裟月的释义是:入舫袈裟月:僧人乘船归来,月光映照着僧人的袈裟。 入舫袈裟月是宋代诗人李及的作品,风格是:诗。 入舫袈裟月的拼音读音是:rù fǎng jiā shā yuè。 入舫袈裟月是《送僧归护国寺》的第5句。 入舫袈裟月的上半句是:去返赤城中。 入舫袈裟月的下半句是:穿林锡杖风。
去返赤城中出自《送僧归护国寺》,去返赤城中的作者是:李及。 去返赤城中是宋代诗人李及的作品,风格是:诗。 去返赤城中的释义是:离开返回京城。 去返赤城中是宋代诗人李及的作品,风格是:诗。 去返赤城中的拼音读音是:qù fǎn chì chéng zhōng。 去返赤城中是《送僧归护国寺》的第4句。 去返赤城中的上半句是: 来从丹阙下。 去返赤城中的下半句是: 入舫袈裟月。 去返赤城中的全句是
来从丹阙下出自《送僧归护国寺》,来从丹阙下的作者是:李及。 来从丹阙下是宋代诗人李及的作品,风格是:诗。 来从丹阙下的释义是:来自皇宫。 来从丹阙下是宋代诗人李及的作品,风格是:诗。 来从丹阙下的拼音读音是:lái cóng dān quē xià。 来从丹阙下是《送僧归护国寺》的第3句。 来从丹阙下的上半句是:禅心万法空。 来从丹阙下的下半句是:去返赤城中。 来从丹阙下的全句是:来从丹阙下
禅心万法空出自《送僧归护国寺》,禅心万法空的作者是:李及。 禅心万法空是宋代诗人李及的作品,风格是:诗。 禅心万法空的释义是:禅心万法空:指禅宗修行者的心境达到了超越一切法相、不拘泥于世间万物的境界。这里的“空”是指事物的本质是空无的,禅心看破了世间一切法相的虚幻性。 禅心万法空是宋代诗人李及的作品,风格是:诗。 禅心万法空的拼音读音是:chán xīn wàn fǎ kōng。
高迹宁留得出自《送僧归护国寺》,高迹宁留得的作者是:李及。 高迹宁留得是宋代诗人李及的作品,风格是:诗。 高迹宁留得的释义是:高洁的行踪是否能够留下。 高迹宁留得是宋代诗人李及的作品,风格是:诗。 高迹宁留得的拼音读音是:gāo jì níng liú dé。 高迹宁留得是《送僧归护国寺》的第1句。 高迹宁留得的下半句是:禅心万法空。 高迹宁留得的全句是:高迹宁留得,禅心万法空。 高迹宁留得
诗句释义: 1. 高迹宁留得:意指僧人的高洁之迹难以留下。高迹,指僧人修行的高尚行为与足迹。 2. 禅心万法空:表达了禅宗思想的核心,即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空无自性。禅心代表佛教中对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的专注。万法空则意味着万事万物都是相对的,没有永恒的实体存在。 3. 来从丹阙下:丹阙是古代宫殿的代称,这里指皇帝居住的地方。僧人从这里来,可能是指僧人受到了朝廷的礼遇或邀请。 4. 去返赤城中
吴镒是宋代的诗人。 字仲权,号敬斋,生于抚州崇仁(今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是北宋时期一位有影响力的文学家。他与他的堂兄吴曾一样,都是当时著名的文士。吴镒在隆兴元年(1163年)中进士,之后历任宜章县知事和武冈军知军等职,均表现出色,赢得了百姓的爱戴。他在政治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在此期间创作了众多诗作,这些作品展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深沉的情感以及对社会现状的关注
宋洺州肥乡人,字仲方。 李沆弟。 太宗雍熙二年进士。 为保信军节度推官。 真宗初献《圣德诗》,擢直集贤院。 累迁中书舍人。 仁宗初为尚书左丞兼侍读学士,预修《真宗实录》,迁工部尚书。 除相州观察使,为谏官所诋,知亳州,改河阳。 久之还朝,复出知陈州。 博学,以文章知名。 真宗巡幸四方,典章名物,多所参定。 尝预定《七经正义》,修《续通典》、《册府元龟》。 生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