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迹宁留得,禅心万法空。
来从丹阙下,去返赤城中。
入舫袈裟月,穿林锡杖风。
何时结香社,宴寂与师同。
诗句释义:
高迹宁留得:意指僧人的高洁之迹难以留下。高迹,指僧人修行的高尚行为与足迹。
禅心万法空:表达了禅宗思想的核心,即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空无自性。禅心代表佛教中对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的专注。万法空则意味着万事万物都是相对的,没有永恒的实体存在。
来从丹阙下:丹阙是古代宫殿的代称,这里指皇帝居住的地方。僧人从这里来,可能是指僧人受到了朝廷的礼遇或邀请。
去返赤城中:赤城,指的是佛教中的一个地名,可能是一个修行的场所。去返,表示返回或离开。
入舫袈裟月:在船上穿着袈裟,夜晚的月光照射在僧人身上。这里的“入舫”可能指的是乘坐船只,而“袈裟”是僧人穿的一种宗教服装。
穿林锡杖风:手持锡杖,穿越树林中。这里的“穿林”可能指的是行走在树林中,而“锡杖”是一种僧人用来行走的工具,通常由木材制成,顶部装有铃铛或其他装饰。
何时结香社:何时,表示不确定的时间。结香社,可能是指组织或参与某种宗教仪式或聚会。
宴寂与师同:宴寂,可能指的是在宴会中的寂静状态。与师同,表示与师傅一同享受这种宁静的状态。
翻译:
送别僧人回家护国寺
高尚的足迹无法留存,禅宗之心超越了所有法相。
他从皇帝居住的宫殿下来,回到那个修行圣地。
乘坐船只时穿着袈裟,夜晚的月光照亮了身影。
穿过树林时挥动锡杖,风声伴随着他的步履。
他何时会加入我们,与我们共同庆祝这个宁静的夜晚?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送别僧人的场景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僧人的尊敬和感激之情。诗中的关键词“高迹”、“禅心”、“丹阙”、“赤城”等,都体现了作者对僧人修行境界的理解和赞美。同时,诗中的意象如月光、树林、锡杖等,也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和意境美。整体而言,此诗语言简练而富有诗意,既表现了僧人的生活状态,又展现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独特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