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澥,字浩然,梓州铜山(今四川三台西南)人。
舜元子。
以荫为太庙斋郎(《端明集》卷三九《苏才翁墓志铭》)。
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为台州天台令(《宋会要辑稿》职官四三之二)。
八年,除两浙转运使(《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七一)。
元丰元年(一○七八),改国子博士奉使高丽(同上书卷二九三)。
哲宗元祐七年(一○九二),为徐王府翊善(同上书卷四六九)。
今录诗三首。
生卒年:?-?
苏澥,字浩然,梓州铜山(今四川三台西南)人。
舜元子。
以荫为太庙斋郎(《端明集》卷三九《苏才翁墓志铭》)。
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为台州天台令(《宋会要辑稿》职官四三之二)。
八年,除两浙转运使(《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七一)。
元丰元年(一○七八),改国子博士奉使高丽(同上书卷二九三)。
哲宗元祐七年(一○九二),为徐王府翊善(同上书卷四六九)。
今录诗三首。
生卒年:?-?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绝句。下面是逐句的释义和相应的译文: 1. 连云霭翠叠重重,直下双溪拥霁虹。 【注释】:连云霭翠——形容景色如云霭笼罩着翠绿的山峦,层层叠叠。重重叠叠——形容山峰重叠。霁虹——雨后的彩虹。 译文:连绵起伏的群山被云雾缭绕,如同翠绿色的波涛层层叠加。在山谷中,一条小溪静静流淌,彩虹从天边延伸下来,映照在水面上。 2. 荣辱自分山色外,利名不到水声中。 【注释】
【注释】 国清寺:指灵隐寺。青眼:指朋友间互相尊重的情谊,亦指赏识之意。萧寺:指灵隐寺。松门:指山中之松,常为高士所居,故称松门。 【赏析】 《题灵隐寺》是唐代诗人李郢的作品,此诗是题咏灵隐寺之作,通过写自己对寺庙的钟爱和在寺中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佛家的虔诚和敬仰之情。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感情真挚,意境悠远。 首句“自嗟灵骨久埋沦”,以自嘲的口吻表达自己对灵骨久埋于地下的感叹。这里“自嗟”二字
大慈寺 身去寥寥无朕迹,此时谁会真消息。 黄金灵骨今尚存,指示世人人不识。 注释: 1. 身去寥寥无朕迹:形容自己离去后,没有任何踪迹可寻。 2. 此时谁会真消息:在这个时代,谁能真正理解我的意思? 3. 黄金灵骨今尚存:指自己的遗骨保存完好,依然珍贵。 4. 指示世人人不识:我的遗愿无人能够理解或接受。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赠大慈寺》。诗的开头两句“身去寥寥无朕迹
苏澥,字浩然,梓州铜山(今四川三台西南)人。 舜元子。 以荫为太庙斋郎(《端明集》卷三九《苏才翁墓志铭》)。 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为台州天台令(《宋会要辑稿》职官四三之二)。 八年,除两浙转运使(《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七一)。 元丰元年(一○七八),改国子博士奉使高丽(同上书卷二九三)。 哲宗元祐七年(一○九二),为徐王府翊善(同上书卷四六九)。 今录诗三首。 生卒年:?-
宋代诗人"释寘"并非广为人知的诗人,而是一个与佛教相关的人物。在宋人的著作中,释斯植被提到了。他与宋代另一位诗人罗与之有关联。以下是对这两位诗人的介绍: - 罗与之:罗与之是宋代诗人,字与甫或子仲,号雪坡。他的诗多写山水景物和隐逸趣味,晚年潜心性命之学,其诗为刘克庄所赏。 - 释宗杲:释宗杲是宋代禅宗史上“看话禅”派的创始人,字昙晦。他是江南东路宣州宁国人,俗姓奚,临济宗僧人,法名妙喜
苏澥,字浩然,梓州铜山(今四川三台西南)人。 舜元子。 以荫为太庙斋郎(《端明集》卷三九《苏才翁墓志铭》)。 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为台州天台令(《宋会要辑稿》职官四三之二)。 八年,除两浙转运使(《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七一)。 元丰元年(一○七八),改国子博士奉使高丽(同上书卷二九三)。 哲宗元祐七年(一○九二),为徐王府翊善(同上书卷四六九)。 今录诗三首。 生卒年:?-
颜几是宋代诗人。 字几圣,是宋代的诗人,他出生于钱塘(今浙江杭州),这一地理位置在宋词中往往与西湖美景联系在一起。他的诗歌创作生涯颇为坎坷,曾在苏轼担任杭州知州期间,因秋试为他人作枪手而被捕入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