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洲,原名张步瀛,清代诗人
张步瀛,清代诗人、学者。
字莲洲,无锡人。
道光二十四年(1844)副贡。
通经史、历算。
晚年专心六书,不满毕沅《释名疏证》,因作《重笺》,又为《释名求音》,未竟而卒。
其诗多写景抒情之作,风格清秀。
著有《醉墨轩诗钞》
生卒年:?-?
莲洲,原名张步瀛,清代诗人
张步瀛,清代诗人、学者。
字莲洲,无锡人。
道光二十四年(1844)副贡。
通经史、历算。
晚年专心六书,不满毕沅《释名疏证》,因作《重笺》,又为《释名求音》,未竟而卒。
其诗多写景抒情之作,风格清秀。
著有《醉墨轩诗钞》
生卒年:?-?
《黄埠墩三首其一》是清代诗人张步瀛所作的一首七律诗,描述了九龙山下小金山的美丽景色和夏日消夏的情趣。下面将从诗句解析、译文、关键词注释、赏析四个方面逐一展开: 1. 诗句解析 - 九龙山下小金山: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自然画卷,九龙山下的小金山显得尤为引人注目。 - 消夏蓉湖别有湾:表达了诗人在炎热的夏季里,来到蓉湖边消暑的感受,感受到了别有风味的夏日风情。 - 无数画船红袖软
【注释】 渔浦:今江苏吴江县西南,古时属吴县境。归家:归家乡,指回吴县(今苏州市)。罾:捕鱼工具,用竹竿编成的圆筒,两头有孔。遥村烟缕升:远处村庄的烟雾缭绕上升。野风千顷稻:田间的风吹动千顷稻田。疏雨半湖菱:细雨飘洒下半个湖泊的菱角花。路转溪交树:山路弯转,与溪流交汇处有棵古树。桥欹石络藤:“欹”是倾斜的意思,桥边长满藤蔓。嵩山山下路:在嵩山脚下的路上。来往值枯僧:路上来来往往都是一些穷困的僧人
渡河作 官道征尘动,行囊健马驼。 春风吹片席,晓日渡黄河。 勋业筹长策,关山付浩歌。 抚怀悲壮志,短剑一摩挲。 注释: 官道:指官道上的尘土被风吹起。 征尘:指行军时的尘土。 行囊:指携带的行李。 健马:指健壮的马。 吹片席:形容风力很大,把帐篷吹得一片飘动。 晓日:早上的太阳。 勋业:指功绩和事业。 筹:筹划、谋划。 长策:长远的计划或策略。 关山:指关隘和山脉。 浩歌:指大声歌唱。 抚怀
注释: 黄埠墩三首 其三:这是一首描绘湖上景色的诗。轻帆叶叶卸窗前,意味着诗人看到窗外飘动着的帆船。一片琉璃混水天,形容湖水与天空融为一体的景象,如同琉璃一般晶莹剔透。水面楼台天上月,描绘出一幅楼台倒映在湖水中的美景,如同天上的月亮一样。凌虚一样十分圆,进一步强调了湖面如镜般平静、无瑕,月光在水中的倒影仿佛是天空中最完美的圆形,让人不禁联想到那如镜一般的湖面和那轮完美无瑕的明月
【注释】 黄埠墩:地名,在江西南昌市。三首:这里指作者游览过的三个风景点,分别是“黄甫墩(山)”、“赣江(水)”和“南台寺”。 输与老僧有清福:意谓能常住水晶宫,享受清福。输与:赠送。清福:清静的福。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游览了江西的黄浦墩风景区后所写。诗中描写了该景点的秀丽景色和宜人的环境,表达了诗人对此地的喜爱之情。 首句“一楼山色一溪风”,描绘了黄浦墩风景区内山环水抱、风景如画的景象
注释:题云林洗桐图 先生爱洁本天真,坐对高梧洗涤频。 眼见衰元多秽习,故将清品励时人。 注释:这是一首赞美云林先生的诗句。诗中通过描绘云林先生坐对高梧洗涤的行为,表达了他对清洁和纯洁生活的追求。同时,也暗示了云林先生在道德品质上的高尚
张景春并非清代诗人,而是一位参与镇压太平天国的淮军将领。他字韶臣,是安徽合肥(今肥西县)人。在清咸丰年间,张景春加入袁甲三部的淮军,参加了镇压太平军的军事行动。他在1865年加入淮军,隶鼎军,参与了对抗太平军的多次战役。 关于张景春的诗词全集,《挽曾国荃联》是其代表作品之一。这首七绝诗表达了对曾国荃这位军事领袖的深厚情感和对其去世的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