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时,毗耶离大城中,有长者名维摩诘,已曾供养无量诸佛,深植善本,得无生忍;辩才无碍,游戏神通,逮诸总持;获无所畏,降魔劳怨;入深法门,善于智度,通达方便,大愿成就;明了众生心之所趣,又能分别诸根利钝,久于佛道,心已纯淑,决定大乘;诸有所作,能善思量;住佛威仪,心大如海,诸佛咨嗟!弟子、释、梵、世主所敬。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毗耶离;资财无量,摄诸贫民;奉戒清净,摄诸毁禁;以忍调行,摄诸恚怒;以大精进,摄诸懈怠;一心禅寂,摄诸乱意;以决定慧,摄诸无智;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虽处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若至博奕戏处,辄以度人;受诸异道,不毁正信;虽明世典,常乐佛法;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执持正法,摄诸长幼;一切治生谐偶,虽获俗利,不以喜悦;游诸四衢,饶益众生;入治政法,救护一切;入讲论处,导以大乘;入诸学堂,诱开童蒙;入诸淫舍,示欲之过;入诸酒肆,能立其志;若在长者,长者中尊,为说胜法;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断其贪著;若在刹利,刹利中尊,教以忍辱;若在婆罗门,婆罗门中尊,除其我慢;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若在王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若在内官,内官中尊,化正宫女;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令兴福力;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诲以胜慧;若在帝释,帝释中尊,示现无常;若在护世,护世中尊,护诸众生。长者维摩诘,以如是等无量方便饶益众生。
其以方便,现身有疾。以其疾故,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婆罗门等,及诸王子,并余官属,无数千人,皆往问疾。其往者,维摩诘因以身疾,广为说法:‘诸仁者!是身无常、无强、无力、无坚、速朽之法,不可信也!为苦、为恼,众病所集,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是身如泡,不可久立;是身如焰,从渴爱生;是身如芭蕉,中无有坚;是身如幻,从颠倒起;是身如梦,为虚妄见;是身如影,从业缘现;是身如响,属诸因缘;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是身如电,念念不住;是身无主,为如地;是身无我,为如火;是身无寿,为如风;是身无人,为如水;是身不实,四大为家;是身为空,离我我所;是身无知,如草木瓦砾;是身无作,风力所转;是身不净,秽恶充满;是身为虚伪,虽假以澡浴衣食,必归磨灭;是身为灾,百一病恼;是身如丘井,为老所逼;是身无定,为要当死;是身如毒蛇、如怨贼、如空聚、阴界诸入所共合成。’
‘诸仁者!此可患厌,当乐佛身,所以者何?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生,从慈、悲、喜、舍生,从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进、禅定、解脱、三昧、多闻、智慧诸波罗蜜生,从方便生,从六通生,从三明生,从三十七道品生,从止观生,从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生,从断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从真实生,从不放逸生;从如是无量清净法,生如来身,诸仁者!欲得佛身,断一切众生病者,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如是长者维摩诘,为问诸病者,如应说法,令无数千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维摩诘经·方便品第二
“诸仁者!此可患厌,当乐佛身,所以者何?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生,从慈、悲、喜、舍生,从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进、禅定、解脱、三昧、多闻、智慧诸波罗蜜生,从方便生,从六通生,从三明生,从三十七道品生,从止观生,从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生,从断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从真实生,从不放逸生;从如是无量清净法,生如来身,诸仁者!欲得佛身,断一切众生病者,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译文:
诸位菩萨啊!这是多么令人厌烦的事情啊!我们应该乐于追求佛陀的身相。为什么呢?佛陀的身相,就是法身!它是由无数的功德和智慧所生,是通过对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的学习而产生的,是从慈悲、喜悦、舍中产生的,是通过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进、禅定、解脱、三昧、多闻、智慧这些菩萨的修行而生成的。此外,还通过方便法而生,通过六种神通而生,通过三明而生,通过三十七道品而生,通过止观而生,通过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而生,从断除一切不善法并积累所有善法而生,从真实而生,从不懈怠生。由以上无数清净之法所生成的,就是佛陀的身相。各位想要得到佛陀的身相,就要断除一切众生的疾病,从而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心。
注释:
- “诸仁者”:对在座的听众的尊称。
- “此可患厌”:这里的“患”,指的是困扰和烦恼。佛教认为,世间的事物都充满了诱惑和麻烦,因此应该以超脱的态度对待。
- “当乐佛身”:意思是我们应该乐于追求和实践佛陀的身相。这里的“乐”,表示欢喜和满足。
- “所以者何”?引出下文的解释。
- “佛身者即法身也”:在这里,“法身”是指佛陀的本然身相,是佛法的真实体现。
- “从无量功德智慧生”:“无量功德”和“智慧”都是修行的成果,表示通过不断地修行,可以获得无限的功德和智慧。
- “从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生”:戒、定、慧是修习佛法的基本要求,解脱则是达到涅槃的境界。
- “从慈、悲、喜、舍生”:慈、悲、喜、舍四种情操是菩萨修行的重要方面。
- “从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进、禅定、解脱、三昧、多闻、智慧诸波罗蜜生”:布施、持戒等是修行的基本方法,禅定、解脱等则是更高境界的追求。
- “从方便生”:方便法是指能够快速达到目的的方法。
- “从六通生”:六通是佛教中的一种修行方法,可以使人通晓六种语言和六种文字。
- “从三明生”:三明是禅宗中的三种悟性,分别指眼明、耳聪和心明。
- “从三十七道品生”:三十七道品是菩萨修行的七种基本途径。
- “从止观生”:止观是佛教中的一种修行方法,通过观察内心和外在的现象,可以达到心灵的平静和清净。
- “从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生”:十力是菩萨修行的十种力量,四无所畏是佛教中的一种修行方法,可以帮助人们克服恐惧和障碍。
- “从断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这是佛教中的一种修行方式,通过消除不良的行为和积累善行,可以使人成为真正的菩萨。
- “从真实生,从不放逸生”:真实是指内心的真实和纯洁,不放逸则表示不执着于任何事物。
- “从如是无量清净法,生如来身”:这句话的意思是通过无量的清净法修行,可以生起佛陀的身相。
赏析:
这首诗是《维摩诘经》中的一段对话,主要讲述了佛陀如何引导众生追求佛陀的身相。佛陀指出,众生应该乐于追求佛陀的身相,这是因为佛陀的身相代表了佛法的真实和纯净。通过各种修行方法和手段,如戒定慧、慈悲喜舍、布施持戒等,众生可以逐渐摆脱烦恼和痛苦,获得内心的宁静和清净。最后,佛陀告诉众生要发菩提心,断除一切不善法并积累所有善法,以此达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