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时,佛告文殊师利:‘汝行诣维摩诘问疾。’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彼上人者,难为酬对。深达实相,善说法要,辩才无滞,智慧无碍;一切菩萨法式悉知,诸佛秘藏无不得入;降伏众魔,游戏神通,其慧方便,皆已得度。虽然,当承佛圣旨,诣彼问疾。’于是众中诸菩萨大弟子,释梵四天王等,咸作是念:今二大士,文殊师利、维摩诘共谈,必说妙法。即时八千菩萨,五百声闻,百千天人,皆欲随从。于是文殊师利与诸菩萨大弟子众,及诸天人恭敬围绕,入毗耶离大城。

尔时,长者维摩诘心念:‘今文殊师利,与大众俱来。’即以神力,空其室内,除去所有,及诸侍者;唯置一床,以疾而卧。

文殊师利,既入其舍,见其室空,无诸所有,独寝一床。

时维摩诘言:‘善来,文殊师利!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

文殊师利言:‘如是!居士!若来已,更不来;若去已,更不去。所以者何?来者无所从来,去者无所至,所可见者,更不可见。且置是事,居士!是疾宁可忍不?疗治有损,不至增乎!世尊殷勤,致问无量,居士是疾,何所因起?其生久如?当云何灭?’

维摩诘言:‘从痴有爱,则我病生;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得不病者,则我病灭。所以者何?菩萨为众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则有病;若众生得离病者,则菩萨无复病。譬如长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菩萨如是,于诸众生,爱之若子;众生病则菩萨病,众生病愈,菩萨亦愈。又言是疾,何所因起?菩萨疾者,以大悲起。’

文殊师利言:‘居士此室,何以空无侍者?’维摩诘言:‘诸佛国土,亦复皆空。’又问:‘以何为空?’答曰:‘以空空。’又问:‘空何用空?’答曰:‘以无分别空故空。’又问:‘空可分别耶?’答曰:‘分别亦空。’又问:‘空当于何求?’答曰:‘当于六十二见中求。’又问:‘六十二见当于何求?’答曰:‘当于诸佛解脱中求。’又问:‘诸佛解脱当于何求?’答曰:‘当于一切众生心行中求。又仁所问:何无侍者?一切众魔,及诸外道,皆吾侍也。所以者何?众魔者乐生死,菩萨于生死而不舍;外道者乐诸见,菩萨于诸见而不动。’

文殊师利言:‘居士所疾,为何等相?’维摩诘言:‘我病无形不可见。’又问:‘此病身合耶?心合耶?’答曰:‘非身合,身相离故;亦非心合,心如幻故。’又问:‘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于此四大,何大之病?’答曰:‘是病非地大,亦不离地大;水火风大,亦复如是。而众生病,从四大起,以其有病,是故我病。’

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应云何慰喻有疾菩萨?’维摩诘言:‘说身无常,不说厌离于身;说身有苦,不说乐于涅槃;说身无我,而说教导众生;说身空寂,不说毕竟寂灭;说悔先罪,而不说入于过去;以己之疾,愍于彼疾;当识宿世无数劫苦,当念饶益一切众生;忆所修福,念于净命,勿生忧恼,常起精进;当作医王,疗治众病。菩萨应如是慰喻有疾菩萨,令其欢喜。’

文殊师利言:‘居士!有疾菩萨云何调伏其心?’

维摩诘言:‘有疾菩萨,应作是念:今我此病,皆从前世妄想颠倒诸烦恼生,无有实法,谁受病者!所以者何?四大合故,假名为身;四大无主,身亦无我;又此病起,皆由着我。是故于我,不应生著。既知病本,即除我想及众生想。当起法想,应作是念:“但以众法,合成此身;起唯法起,灭唯法灭。又此法者,各不相知,起时不言我起,灭时不言我灭。”彼有疾菩萨,为灭法想,当作是念:此法想者,亦是颠倒,颠倒者即是大患,我应离之。云何为离?离我我所。云何离我我所?谓离二法。云何离二法?谓不念内外诸法行于平等。云何平等?谓我等涅槃等。所以者何?我及涅槃,此二皆空。以何为空?但以名字故空。如此二法,无决定性,得是平等;无有余病,唯有空病;空病亦空。是有疾菩萨,以无所受而受诸受,未具佛法,亦不灭受而取证也。’

‘设身有苦,念恶趣众生,起大悲心,我既调伏,亦当调伏一切众生;但除其病,而不除法,为断病本而教导之。何谓病本?谓有攀缘,从有攀缘,则为病本。何所攀缘?谓之三界。云何断攀缘?以无所得,若无所得,则无攀缘。何谓无所得?谓离二见。何谓二见?谓内见外见,是无所得。文殊师利!是为有疾菩萨调伏其心,为断老病死苦,是菩萨菩提。若不如是,已所修治,为无慧利。譬如胜怨,乃可为勇。如是兼除老病死者,菩萨之谓也。’

‘彼有疾菩萨,复应作是念:如我此病,非真非有,众生病亦非真非有。作是观时,于诸众生若起爱见大悲,即应舍离,所以者何?菩萨断除客尘烦恼而起大悲。爱见悲者,则于生死有疲厌心,若能离此,无有疲厌,在在所生,不为爱见之所覆也。所生无缚,能为众生说法解缚,如佛所说。若自有缚,能解彼缚?无有是处!若自无缚,能解彼缚,斯有是处。是故菩萨不应起缚。何谓缚?何谓解?贪著禅味,是菩萨缚;以方便生,是菩萨解。又无方便慧缚,有方便慧解;无慧方便缚,有慧方便解。何谓无方便慧缚?谓菩萨以爱见心庄严佛土,成就众生;于空无相无作法中,而自调伏,是名无方便慧缚。何谓有方便慧解?谓不以爱见心庄严佛土成就众生,于空无相无作法中,以自调伏,而不疲厌,是名有方便慧解。何谓无慧方便缚?谓菩萨住贪欲嗔恚邪见等诸烦恼,而殖众德本,是名无慧方便缚。何谓有慧方便解?谓离诸贪欲嗔恚邪见等诸烦恼,而殖众德本;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有慧方便解。文殊师利!彼有疾菩萨,应如是观诸法,又复观身无常,苦、空、非我,是名为慧。虽身有疾,常在生死,饶益一切,而不厌倦,是名方便。又复观身,身不离病,病不离身,是病是身,非新非故,是名为慧。设身有疾,而不永灭,是名方便。’

‘文殊师利!有疾菩萨应如是调伏其心,不住其中,亦复不住不调伏心。所以者何?若住不调伏心,是愚人法;若住调伏心,是声闻法。是故菩萨不当住于调伏不调伏心,离此二法,是菩萨行。在于生死,不为污行;住于涅槃,不永灭度,是菩萨行;非凡夫行,非贤圣行,是菩萨行;非垢行,非净行,是菩萨行;虽过魔行,而现降伏众魔,是菩萨行;求一切智,无非时求,是菩萨行;虽观诸法不生,而不入正位,是菩萨行;虽观十二缘起,而入诸邪见,是菩萨行;虽摄一切众生,而不爱著,是菩萨行;虽乐远离,而不依身心尽,是菩萨行;虽行三界,而不坏法性,是菩萨行;虽行于空,而殖众德本,是菩萨行;虽行无相,而度众生,是菩萨行;虽行无作,而现受身,是菩萨行;虽行无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萨行;虽行六波罗蜜,而遍知众生心心数法,是菩萨行;虽行六通,而不尽漏,是菩萨行;虽行四无量心,而不贪著生于梵世,是菩萨行;虽行禅定解脱三昧,而不随禅生,是菩萨行;虽行四念处,不毕竟永离身受心法,是菩萨行;虽行四正勤,而不舍身心精进,是菩萨行;虽行四如意足,而得自在神通,是菩萨行;虽行五根,而分别众生诸根利钝,是菩萨行;虽行五力,而乐求佛十力,是菩萨行;虽行七觉分,而分别佛之智慧,是菩萨行;虽行八正道,而乐行无量佛道,是菩萨行;虽行止观助道之法,而不毕竟堕于寂灭,是菩萨行;虽行诸法不生不灭,而以相好庄严其身,是菩萨行;虽现声闻辟支佛威仪,而不舍佛法,是菩萨行;虽随诸法究竟净相,而随所应为现其身,是菩萨行;虽观诸佛国土永寂如空,而现种种清净佛土,是菩萨行;虽得佛道转于法轮入于涅槃,而不舍于菩萨之道,是菩萨行。’

说是语时,文殊师利所将大众,其中八千天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诗句:

1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 译文:
    此时,佛陀告诉文殊师利说:“你前去拜访维摩诘询问他的病情。”
  • 注释:
    “尔时”指的是这个时间点。
    “佛”是佛教中的佛陀或者如来。
    “文殊师利”是文殊菩萨的名字,是佛教中的智慧和辩才的象征。
    “汝”是文殊师利对自己的称呼,这里指代他。
    “行诣”意为前往某地。
    “维摩诘”是《维摩诘经》中的人物,以其智慧闻名。
    “问疾”是指探病问候,表示关心对方健康。
  1.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彼上人者,难为酬对。深达实相,善说法要,辩才无滞,智慧无碍;一切菩萨法式悉知,诸佛秘藏无不得入;降伏众魔,游戏神通,其慧方便,皆已得度。虽然,当承佛圣旨,诣彼问疾。’
  • 译文:
    文殊师利禀告佛陀说:“尊敬的佛陀!那位上座者非常难以应对,他深入理解实相,善于讲述佛法的要点,辩才敏捷没有滞碍,智慧通达没有阻碍;对于所有的菩萨规范,他全部了解;对于所有佛的密藏,他都能进入其中;降服众多的魔障,能够运用神通;他的智慧方便,都已达到一种境界。尽管如此,我仍然按照您的圣旨,前往那里探望他的病情。”
  • 注释:
    “白”是禀告、报告的意思。
    “世尊”是对佛陀的尊称或者敬称。
    “彼”指代维摩诘。
    “上人”是对维摩诘的尊称或者敬称。
    “酬对”即应对对话。
    “深达实相”意味着深刻理解事物的本质。
    “善说法要”表示善于阐述佛法的核心要点。
    “辩才无滞”形容文殊师利的口才敏捷,言辞流畅。
    “智慧无碍”说明文殊师利的智慧非常通达,没有任何障碍。
    “一切菩萨法式悉知”意指对于一切菩萨的标准和方法都了如指掌。
    “诸佛秘藏无不得入”表示对于佛陀的秘密教义也能够理解和领悟。
    “降伏众魔”意味着能够降服并制伏各种恶势力或烦恼。
    “游戏神通”指在修行中自如地运用各种神通。
    “其慧方便,皆已得度”表示他已经达到了某种程度的悟性和智慧。
    “虽然”是转折连词,用于引出让步条件后的内容。
    “当承佛圣旨”意为遵循佛陀的指示或命令。
    “诣彼问疾”即前往维摩诘那里询问他的病情。
  1. 于是众中诸菩萨大弟子,释梵四天王等,咸作是念:今二大士,文殊师利、维摩诘共谈,必说妙法。即时八千菩萨,五百声闻,百千天人,皆欲随从。
  • 译文:
    所有在座的大菩萨、大弟子以及释梵四天王等众生,都心生这样的念头:“现在两位大士,文殊师利与维摩诘共同谈论,一定会讲出妙法。那时有八千位菩萨,五百位声闻,还有百千位天人,他们都希望能够跟随着他们学习。”
  • 注释:
    “诸菩萨”、“大弟子”、“释梵四天王”都是佛教中对高僧和护法神的尊称。
    “咸作是念”表示所有人都有这样的想法或期待。
    “必说妙法”意味着他们会听到一些高深的道理或者教诲。
    “即时”在这里表示不久之后。
    “皆欲随从”表明他们都想要跟随这两位大士学习。
  1. 于是文殊师利与诸菩萨大弟子众,及诸天人恭敬围绕,入毗耶离大城。
  • 译文:
    于是,文殊师利与所有的大菩萨、大弟子一起,以及天人们恭敬地围绕着,一同进入毗耶离的大城。
  • 注释:
    “与诸菩萨大弟子众”表示和所有的大菩萨和大弟子在一起。
    “及诸天人”指代其他天界的神祇。
    “恭敬围绕”意味着大家态度恭敬,环绕着这位大士。
    “入毗耶离大城”表示进入毗耶离这座大城。
  1. 尔时,长者维摩诘心念:‘今文殊师利,与大众俱来。’即以神力,空其室内,除去所有,及诸侍者;唯置一床,以疾而卧。
  • 译文:
    此时,维摩诘居士心里想:“现在文殊师利和大众一起来到我的住所。”于是他动用了神通之力,让整个房间变得空空荡荡,除去了所有的东西,甚至连服侍的人都不见了。最后只留下了一张床,用来给维摩诘治病。
  • 注释:
    “长者”是对维摩诘的尊称或敬称。
    “维摩诘”是《维摩诘经》中的故事主角,以其智慧著称。
    “以神力”表示用神奇的力量。
    “空其室内”意味着把房间弄得空无一人。
    “除其侍者”表示除了维摩诘之外,房间里不再有任何其他人。
    “唯置一床”表示只留下一张床。
    “以疾而卧”说明维摩诘躺在床上等待治疗。
  1. 文殊师利,既入其舍,见其室空,无诸所有,独寝一床。
  • 译文:
    当文殊师利进入房间时,他看见维摩诘的房间空旷无人,什么都没有剩下,只有一张床在那里独自躺着。
  • 注释:
    “既”是已经的意思。
    “入其舍”意味着进入维摩诘的居所。
    “见其室空”表示看见房间空无一人。
    “无诸所有”意味着什么都没有剩下。
    “独寝一床”表示只有一张床在那里独自躺着。
  1. 时维摩诘言:‘善来,文殊师利!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
  • 译文:
    当时维摩诘说:“好来的文殊师利!不是亲自到来,而是从远处来访;不在眼前出现,却在心里显现。”
  • 注释:
    “善来”是赞叹之意。
    “文殊师利”是对文殊菩萨的尊称或敬称。
    “不来相而来”意指不是亲自来到,而是通过某种方式到达这里。
    “不见相而见”意指虽然看不见面庞,但可以感觉到对方的智慧和精神存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