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时,世尊问维摩诘:‘汝欲见如来,为以何等观如来乎?’维摩诘言:‘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我观如来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则不住。不观色,不观色如,不观色性。不观受想行识,不观识如,不观识性,非四大起,同于虚空。六入无积,眼耳鼻舌身心已过;不在三界,三垢已离。顺三脱门,具足三明,与无明等。不一相,不异相,不自相,不他相,非无相,非取相。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而化众生。观于寂灭,亦不永灭。不此不彼;不以此,不以彼。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无晦无明,无名无相,无强无弱,非净非秽。不在方,不离方;非有为,非无为。无示无说。不施不悭,不戒不犯,不忍不恚,不进不怠,不定不乱,不智不愚,不诚不欺,不来不去,不出不入,一切言语道断。非福田,非不福田;非应供养,非不应供养;非取非舍。非有相,非无相。同真际,等法性。不可称,不可量,过诸称量。非大非小,非见非闻,非觉非知,离众结缚。等诸智,同众生,于诸法无分别。一切无得无失,无浊无恼,无作无起,无生无灭。无畏无忧,无喜无厌。无已有,无当有,无今有。不可以一切言说分别显示。世尊!如来身为若此,作如是观。以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尔时,舍利弗问维摩诘:‘汝于何没?而来生此?’维摩诘言:‘汝所得法有没生乎?’舍利弗言:‘无没生也。’ ‘若诸法无没生相,云何问言:“汝于何没?而来生此?”于意云何?譬如幻师,幻作男女,宁没生耶?’舍利弗言:‘无没生也。汝岂不闻佛说诸法如幻相乎?’答曰:‘如是!若一切法如幻相者!云何问言:“汝于何没?而来生此?”舍利弗!没者为虚诳法,坏败之相;生者为虚诳法,相续之相。菩萨虽没不尽善本,虽生不长诸恶。’
是时,佛告舍利弗:‘有国名妙喜,佛号无动。是维摩诘于彼国没,而来生此。’舍利弗言:‘未曾有也!世尊,是人乃能舍清净土,而来乐此多怒害处。’维摩诘语舍利弗:‘于意云何?日光出时与冥合乎?’答言:‘不也。日光出时,则无众冥。’维摩诘言:‘夫日何故行阎浮提?’答曰:‘欲以明照,为之除冥。’维摩诘言:‘菩萨如是,虽生不净佛土,为化众生,不与愚闇而共合也,但灭众生烦恼闇耳!’
是时大众渴仰,欲见妙喜世界无动如来,及其菩萨声闻之众。佛知一切众会所念,告维摩诘言:‘善男子!为此众会,现妙喜国无动如来,及诸菩萨声闻之众,众皆欲见。’
于是维摩结心念:吾当不起于座,接妙喜国,铁围山川溪谷江河,大海泉源,须弥诸山,及日月星宿天龙鬼神梵天等宫,并诸菩萨声闻之众,城邑聚落,男女大小,乃至无动如来,及菩提树,诸妙莲华,能于十方作佛事者;三道宝阶从阎浮提,至忉利天,以此宝阶,诸天来下,悉为礼敬无动如来,听受经法。阎浮提人,亦登其阶,上升忉利,见彼诸天。妙喜世界成就如是无量功德,上至阿迦尼吒天,下至水际;以右手断取,如陶家轮,入此世界,犹持华鬘,示一切众。作是念已,入于三昧,现神通力,以其右手断取妙喜世界,置于此土。
彼得神通菩萨及声闻众,并余天人,俱发声言:‘唯然世尊!谁取我去!愿见救护。’无动佛言:‘非我所为,是维摩诘神力所作。’其余未得神通者,不觉不知己之所往。妙喜世界,虽入此土,而不增减,于是世界亦不迫隘,如本无异。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诸大众:‘汝等且观妙喜世界无动如来,其国严饰,菩萨行净,弟子清白。’皆曰:‘唯然已见。’佛言:‘若菩萨欲得如是清净佛土,当学无动如来所行之道。’现此妙喜国时,娑婆世界十四那由他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皆愿生于妙喜佛土。释迦牟尼佛即记之曰:‘当生彼国。’时妙喜世界于此国土所应饶益,其事讫已,还复本处,举众皆见。
佛告舍利弗:‘汝见此妙喜世界及无动佛不?’‘唯然已见,世尊!愿使一切众生得清净土,如无动佛;获神通力,如维摩结。世尊!我等快得善利,得见是人亲近供养。其诸众生,若今现在,若佛灭后,闻此经者,亦得善利;况复闻已信解,受持读诵解说,如法修行。若有手得是经典者,便为已得法宝之藏;若有读诵解释其义,如说修行,则为诸佛之所护念;其有供养如是人者,当知则为供养于佛;其有书持此经卷者,当知其室有如来;若闻是经能随喜者,斯人则为趣一切智;若能信解此经,乃至一四句偈,为他说者,当知此人,即是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维摩诘经 · 见阿佛品第十二
维摩诘(Vaisakha),即维摩洁,是印度的佛教高僧,以智慧和辩才著称。他与文殊菩萨在佛陀面前辩论,通过问答形式展开,展现了佛教的深奥哲理。此诗为《维摩诘经》中的一品,主要讨论了对如来的观照方式以及如何正确理解如来的本质。
译文:
维摩洁说:“如来佛并没有固定的形态或位置,他的存在超越了我们的感官经验。我们应当从自身的角度来看待如来,就像看待自己的真实本性一样。我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如来佛的存在,也无法用任何概念去定义他的实质。我观察如来时,他不在时间的前际,也不在时间的后际。现在他也不在我们的现实世界中出现或消失。我不看他的形貌,也不看其他众生的相。我不执着于六根感受、意识、思考和认识的分别。我不拘泥于世俗世界的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也不受三垢(烦恼、执著、无知)的影响。我顺着三种超越生死的境界,获得了完全的明悟,这等同于无明的解脱。我没有固定的相,也不是异相,既不是自我,也不是他人的相。我并不执着于任何事物,无论是外在的事物还是内在的自我。我没有在这个世界的彼岸,也没有远离这个世界。我是在众生中教化他们的老师。我观察的是寂静的涅槃状态,但这并不意味着永恒的静止。我不是这个世间的人,也不是那个世间的人;我不是用这种方法,也不是用那种方法。我的智慧不能被认知,我的认识也不能被认知。我在没有黑暗也没有光明的地方,没有名字也没有相貌的地方。我既不属于任何地方,也不离开任何地方;我不是因缘而生,也不是超脱因缘。我的教导不通过言语传达,我的行为不吝啬,我的戒律不被违反,我不忍心发怒,我不去懈怠,我也不混乱。我既不愚蠢也不聪明,我也不诚实也不欺骗。我既不在这里也不在那里,我既不进入也不退出。所有的言语都无法形容我的教诲。我不是福报之地,但也不是没有福报之地;我不是为了供养而得到,也不是为了不应该供养而被给予;我不是取之不尽,也不是舍之不竭;我没有相貌,也没有无相。我与宇宙的真实本质相同,我的功德是无法衡量的。我不是巨大或渺小的存在,也不是可以看见或听到的,也不是可以感知或知晓的,我脱离了所有束缚。我拥有与其他众生相同的智慧,但我对于一切法都没有执著与分别。我既无所得又无所失,既无浑浊也无烦恼,既无造作又无起业,既无生也无灭。我无畏无惧,无忧无厌。我没有已经拥有的东西,也没有未来会拥有的东西。我不能被一切言说和区分展示。”
注释及赏析:
这首诗是《维摩诘经》中的一个经典段落。它深入探讨了对佛的理解以及如何正确地理解佛法。维摩洁提出了一种独特的理解方式——以自观的方式理解佛,这种方式超越了传统的直观和逻辑推理。他强调了“实相”的概念,并指出佛的实相是不可名状和不可测量的。
维摩洁还提到了“三脱门”,指的是超越生死轮回的三种境界。他认为,达到这些境界的人不再依赖物质世界或世俗观念,因为他们已经达到了真正的自由和解脱。
整首诗充满了深刻的佛教哲理和对修行者内心的指导。它鼓励读者通过内省和冥想来探索和理解佛教的核心教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