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诗句释义:
孟子说:“追求就会得到,放弃就会失去,这是因为追求有益于获得,因为追求属于个人。追求有正当的途径,但结果却由命运决定,因此追求对获得并无益处,因为这种追求不属于个人。”

译文:
孟子说:“寻求就会得到,放弃就会失去,这是因为寻求有益于获得,因为寻求属于个人。寻求有正确的方法,但结果由命运决定,因此追求对获得并无益处,因为这种追求不属于个人。”

关键词解释及赏析:

  • 孟子: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其思想影响了后世数千年的中国文化。
  • 尽心上:孟子的思想集中体现于《孟子》一书中,《尽心上》是其中的一部分,专门讨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问题。
  • 第三节:在《孟子》的章节结构中,”节”是指一个章节的标题,通常表示该篇章的内容或主题。此处的“第三节”指的是这个章节的第三个部分。
  • 求则得之:意为如果积极寻求就能获得。
  • 舍则失之:意为如果放弃就会失去。
  • 求有益于得:指寻求对于获得有利,意味着个人的主动追求能够带来实际的好处。
  • 求在外者:指那些外在因素或条件所影响而无法完全掌握的寻找过程。
  • 道:这里指的是正确的方法和途径。
  • 命:这里指的是不可抗拒的外部命运,即结果是由天命决定的。
  • 无益于得:表明这种追求对于获得结果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或增益。
  • 在我者:这里的“我”指个人,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 在外者:这里的“外”指的是外部环境或条件,强调外部环境对于获取的制约和影响。

赏析:
本段诗主要表达了孟子关于追求与获得之间关系的看法。孟子认为,通过积极的寻求和努力,人们可以有效地获得自己所需的东西(如知识、技能、机会等),这是个人主动参与的结果,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因而是有益的。然而,如果仅仅因为外在的因素或条件而被动地放弃追求,那么这种追求不仅无助于获得,反而可能导致失去更重要的东西。这反映出孟子对于个人主动性的重视和对于环境条件的合理评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