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诗句释义:
孟子说:“追求就会得到,放弃就会失去,这是因为追求有益于获得,因为追求属于个人。追求有正当的途径,但结果却由命运决定,因此追求对获得并无益处,因为这种追求不属于个人。”
译文:
孟子说:“寻求就会得到,放弃就会失去,这是因为寻求有益于获得,因为寻求属于个人。寻求有正确的方法,但结果由命运决定,因此追求对获得并无益处,因为这种追求不属于个人。”
关键词解释及赏析:
- 孟子: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其思想影响了后世数千年的中国文化。
- 尽心上:孟子的思想集中体现于《孟子》一书中,《尽心上》是其中的一部分,专门讨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问题。
- 第三节:在《孟子》的章节结构中,”节”是指一个章节的标题,通常表示该篇章的内容或主题。此处的“第三节”指的是这个章节的第三个部分。
- 求则得之:意为如果积极寻求就能获得。
- 舍则失之:意为如果放弃就会失去。
- 求有益于得:指寻求对于获得有利,意味着个人的主动追求能够带来实际的好处。
- 求在外者:指那些外在因素或条件所影响而无法完全掌握的寻找过程。
- 道:这里指的是正确的方法和途径。
- 命:这里指的是不可抗拒的外部命运,即结果是由天命决定的。
- 无益于得:表明这种追求对于获得结果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或增益。
- 在我者:这里的“我”指个人,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 在外者:这里的“外”指的是外部环境或条件,强调外部环境对于获取的制约和影响。
赏析:
本段诗主要表达了孟子关于追求与获得之间关系的看法。孟子认为,通过积极的寻求和努力,人们可以有效地获得自己所需的东西(如知识、技能、机会等),这是个人主动参与的结果,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因而是有益的。然而,如果仅仅因为外在的因素或条件而被动地放弃追求,那么这种追求不仅无助于获得,反而可能导致失去更重要的东西。这反映出孟子对于个人主动性的重视和对于环境条件的合理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