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诗句释义:
孟子说:“实践了却不显著,习惯后却不去深入探究,终生遵循却不知其道理的人,是很多的。”
译文:
孟子说:“做了但不明显,习惯了却不深思,一辈子跟着却不知道它的道理的人,是很常见的。”
注释:
-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待考),亦称孟轲,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哲学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
- 第十三卷:指《孟子》一书,共十三篇。
- 尽心上:指《孟子》书中的一篇名为《尽心》的文章,为《孟子》书的第二篇。
- 第五节:指《孟子》书中的一篇名为《尽心》的文章的第五段,是该篇的第五个部分。
赏析:
这句诗反映了一种常见的现象——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可能会经历这样的阶段:我们每天都在做某事,甚至对此习以为常,然而却未必真正理解其中的原理或意义。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行为中。
“行之而不著焉”表明人们只是机械地重复某种行为,而没有思考过这样做的原因或是其背后的原理。这种行为虽然能够完成一定的任务或达成某种目的,但它缺乏深度和反思,使得这种行动变得表面化。
“习矣而不察焉”指出随着时间的流逝,即使不断重复同样的动作,人们也可能逐渐忽视了对这些动作背后逻辑的理解或探索。这可能由于惰性、习惯性思维或对结果的过度依赖等原因造成的。
“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意味着很多人在一生中都在遵循某种模式行事,但他们却从未真正明白这些行为的深层含义和目的。这种情况反映出一个普遍的现象:人们往往满足于表面上的适应和接受,而忽略了对事物本质的思考和探索。
这句诗揭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可能会忽视对行为背后原理的理解和探讨。这不仅是对个人成长的一种警示,也是对社会进步和思想发展的一种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