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其道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见且由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
孟子说:“古代的贤明帝王喜欢做好事却忘记自己权势的大小,古代的贤良之士也何尝不是如此!乐于自己的主张而忘却了别人权势的大小。所以王公贵族如果不对人表示敬意和尽到礼节,那么他就不能很快得到接见;即使得到了接见,也不能很快见到,更何况能让他臣服呢?”
注释:
-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居),与孔子并称“孔孟”,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 第十三卷:这是《孟子》一书的目录,属于孟子的十三篇中的一卷。
- 尽心上:是《孟子》一书的一篇篇目,属于孟子的十三篇中的上篇。
- 第八节:这是《孟子》一书的一节,属于孟子的十三篇中的上篇中的第八节。
- 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其道而忘人之势:古代的贤明君主喜好做好事却忘记了自己权势的大小,古代的贤良之士也何尝不是如此?乐于自己的主张而忘却了自己权势的大小。
- 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如果王公贵族对人没有表示敬意和尽到礼节,那么他们就不能很快得到接见。
- 见且由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即使能够得到接见,也不能很快见到,更何况能够让他臣服呢?
赏析:
这首诗是孟子对古代贤明君王和贤良士子的赞美和批评,强调了他们的共同点——都以道德为重,不以势利为导向。孟子认为,真正的君主应该以民为本,关心百姓的生活,而不仅仅是追求个人的权势和地位。同时,他也指出了当时社会上的一些弊端,如权贵阶层的傲慢和贪婪,以及他们对普通人的轻视和压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