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孙宣伯之在齐也,叔孙还纳其女于灵公。嬖,生景公。丁丑,崔杼立而相之。庆封为左相。盟国人于大宫,曰:「所不与崔、庆者。」晏子仰天叹曰:「婴所不唯忠于君利社稷者是与,有如上帝。」乃歃。辛巳,公与大夫及莒子盟。

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

闾丘婴以帷缚其妻而栽之,与申鲜虞乘而出,鲜虞推而下之,曰:「君昏不能匡,危不能救,死不能死,而知匿其昵,其谁纳之?」行及弇中,将舍。婴曰:「崔、庆其追我!」鲜虞曰:「一与一,谁能惧我?」遂舍,枕辔而寝,食马而食。驾而行,出弇中,谓婴曰:「速驱这!崔、庆之众,不可当也。」遂来奔。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是《春秋左传》中的一篇,主要记述了春秋时期鲁国与齐国之间的一系列事件。其中涉及到的崔杼、庆封、叔孙宣伯等人物和情节,都是春秋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对于了解春秋时期的社会政治状况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分析如下:

  1. 诗句
  • “叔孙宣伯之在齐也”,这句描述了叔孙宣伯在齐国的情况。
  • “崔杼立而相之”,讲述了崔杼即位并成为相国的事情。
  1. 译文
  • 叔孙宣伯在齐国时,崔杼将女儿嫁给灵公,生下景公。丁丑日,崔杼开始执掌政权。庆封任左相。他们在大宫对国人宣誓:“如果不与崔杼、庆封为敌。”晏子仰天长叹说:“我只忠于国君和社稷的利益,如有违背,上天在上!”于是歃血为盟。辛巳日,鲁襄公与大夫及莒子结盟。
  • 大史记录道:“崔杼弑其君。”崔杼杀死了这位大夫。他的兄弟接着继续记录,但最终两人都死难。又有一个兄弟记录了此事,才停止。南史氏听说大史全部死亡,就拿着简前往。听到已经被记录,就返回了。
  • 闾丘婴用帷幕捆绑妻子,让她栽倒,与申鲜虞乘坐一辆车出逃。鲜虞将闾丘婴推下车,说:“您昏庸不能匡扶国家,危难不能援手,死亡也不能殉国,还知道隐藏亲近的人,还有谁能接纳?”当他们走到弇中(地名),将要住宿时,闾丘婴说:“崔杼、庆封会追赶我。”鲜虞说:“一个对一个,谁能惧怕我?”于是就住宿下来。枕着马缰睡觉,饿了吃马肉充饥。驾车前行,走出了弇中,对闾丘婴说:“快驱车前进!崔杼、庆封的追兵,不可抵挡。”于是就逃亡。
  1. 注释
  • 文中提到的“孟公绰”可能是指当时的一位著名学者或官员,他的评论“崔子将有大志”,“必速归,何患焉!其来也不寇,使民不严,异于他日”表明他预见到崔杼有重大的政治意图,并且认为他会迅速回国,不必担心。此外,他还指出崔杼的军事行动不会给百姓造成过多的困扰,这与以前不同。这些评论反映了孟公绰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敏锐洞察力。
  1. 赏析
  • 这首诗通过对事件的叙述,展示了春秋时期的政治斗争和社会动荡。崔杼和庆封作为重要的权力人物,他们的权力斗争和政变行为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诗中通过各种角色的对话和行动,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
  • 诗中的人物如闾丘婴、晏子等,都是当时社会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他们的行动和反应反映了他们对当时政治局势的看法和态度。通过这些人物的言行举止,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环境。
  •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述了复杂的事件,通过人物的对话和行动,展示了当时的政治斗争和社会动荡。这种叙述方式使得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让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和文化。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不仅记载了具体的事件过程,还通过丰富的人物描写和对话展示了复杂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动态,体现了春秋时期社会的复杂性和人文关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