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
《商君书·修权》中,”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的表述,深刻揭示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以下是基于该文段的逐句释义:
- 蠹众而木折:
- 蛀虫与木材:这里的“蠹众”指的是蛀虫的数量增多,而“木折”则是指因为蛀虫侵蚀而导致的木头折断。这反映了一个自然现象,即当有害生物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会对其所侵害的物体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 引申意义: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一种不利因素的累积,一旦达到一定的密度或数量级,就会对整体产生严重的影响,正如蛀虫侵蚀木材一样。它告诫人们,要警惕各种消极因素的积累,避免其达到临界点后导致不可逆的后果。
- 隙大而墙坏:
- 缝隙与墙体:在这里“隙大”指的是墙体上的缝隙变大,而“墙坏”则是墙体由于这些缝隙而受到破坏。这一描述形象地展现了物理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如何被外界因素逐渐侵蚀直至崩溃。
- 引申意义:这个成语通常用来警示人们,即使是微小的漏洞或缺陷也可能成为潜在的风险点,如果不及时修复或加固,就可能演变成难以挽回的问题。它强调了预防措施的重要性以及对于潜在隐患的警觉和应对。
- 废法度而好私议:
- 法律与个人利益:这里的“废法度”指的是废除或放弃法律的权威和效力,而“好私议”则是指偏爱私下的意见而非公开的标准和规则。这种态度表明了一种对法治秩序的轻视或忽视。
- 后果影响:这种行为往往会导致权力滥用、决策失误,甚至可能引发社会动荡和不安定。因此,它提醒人们必须尊重和遵守法律,保持公正和透明的治理原则。
“蠹众而木折”和”隙大而墙坏”这两个成语不仅在字面上描述了具体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更深层次地传达了关于事物发展、变化及相互关联的深刻道理。它们教导人们在面对问题和挑战时,要有预见性和责任感,既要认识到问题的存在,也要积极寻求解决之道,以避免不利因素的累积和危害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