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臣者徒观迹于旧墟,闻之乎故老,十分而未得其一端,故不能遍举也。
东都赋
东都主人喟然而叹曰:「痛乎风俗之移人也。子实秦人,矜夸馆室,保界河山,信识昭、襄而知始皇矣,乌睹大汉之云为乎?夫大汉之开元也,奋布衣以登皇位,由数期而创万代,盖六籍所不能谈,前圣靡得言焉当此之时,功有横而当天,讨有逆而顺民。故娄敬度势而献其说,萧公权宜而拓其制。时岂泰而安之哉,计不得以已也。吾子曾不是睹,顾曜后嗣之末造,不亦暗乎?今将语子以建武之治,永平之事,监于太清,以变子之惑志。
往者王莽作逆,汉祚中缺,天人致诛,六合相灭。于时之乱,生人几亡,鬼神泯绝,壑无完柩,郛罔遗室。原野厌人之肉,川谷流人之血,秦、项之灾,犹不克半,书契以来,未之或纪。故下人号而上诉,上帝怀而降监,乃致命乎圣皇。于是圣皇乃握乾符,阐坤珍,披皇图,稽帝文,赫然发愤,应若兴云,霆击昆阳,凭怒雷震。遂超大河,跨北岳,立号高邑,建都河洛。绍百王之荒屯,因造化之荡涤,体元立制,继天而作。系唐统,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勋兼乎在昔,事勤乎三五。岂特方轨并迹,纷纷后辟,治近古之所务,蹈一圣之险易云尔哉。且夫建武之元,天地革命,四海之内,更造夫妇,肇有父子,君臣初建,人伦实始,斯乃伏牺氏之所以基皇德也。分州土,立市朝,作盘舆,造器械,斯乃轩辕氏之所以开帝功也。龚行天罚,应天顺人,斯乃汤、武之所以昭王业也。迁都改邑,有殷宗中兴之则焉。即土之中,有周成隆平之制焉。不阶尺土一人之柄,同符乎高祖。克己复礼,以奉终始,允恭乎孝文。宪章稽古,封岱勒成,仪炳乎世宗。案《六经》而校德,眇古昔而论功,仁圣之事既该,而帝王之道备矣。
以下是对李白的《两都赋》的赏析:
- 原文:
两都临道属,洛阳城楼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烟波江上几人回。
清风明月共此夜,神女应接玉楼来。
同声说别,月明人影散。
- 译文:
两都在道路交汇的地方建有城市和城堡,洛阳的城墙非常高耸入云。 在九月九日这一天,我怀念起在山东的兄弟们,烟波浩渺,几个从江上回来的人。 清风洒过明月,今夜神女应迎玉楼而来。 相送之后,月光下,人影散开。
- 赏析:
内容与主题:
这首诗通过描绘洛阳城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对友情的珍视。诗中“同声说别,月明人影散”一句,形象地展现了离别时的依依不舍和友情的珍贵。艺术手法:
诗歌运用了对比、夸张等手法,将洛阳城的高耸入云与山东兄弟们的渺小相对比,增强了诗句的感染力。同时,通过对清风、明月和神女的描写,增添了诗的浪漫气息,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美丽的夜晚,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语言与风格:
诗歌的语言简洁明快,充满了生活气息。整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够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情感。这种朴实无华的风格,使得诗歌更加贴近生活,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历史文化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西汉时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背景。通过对洛阳城的描绘,展示了当时的政治中心和繁华景象;通过对兄弟和朋友的描述,传达了深厚的人情味和友情的价值。这些内容不仅体现了汉帝国京都的繁荣昌盛,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两都赋》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历史文献。它记录了汉代社会的风貌和文化背景,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政治、历史和文化的独特见解。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汉代的历史和文化,领略古代文学的魅力。